生态农业模式都已经很成熟了。把种植和养殖相结合,一田两用,一地双收,不仅能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也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刘教授又接过话头说:“夏老师说的没错,要是在科学种植的基础上,把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发展起来,给村里带来的创收可不是亩产量可以衡量的了。”
李时雨十分认同:“其实喜洲和沙溪的农田旅游就挺成功的,州政府也非常提倡,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一下他们的发展模式。”
李海西心里也早有扶持发展农业旅游的想法,听见众人建言,语气也振奋起来:“没错,喜洲的麦田小火车,沙溪的彩色稻田,都是大理旅游旺季的热门打卡地。要是南陌村也能打造一个这样的旅游地标,那咱们的乡村振兴计划就有希望了。”
他满眼热切地看着李时雨,又看向钟晴:“你们要是想做这个项目,我代表村委会对你们表示热烈欢迎,未来肯定会在政策方面给你们最大的支持。”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在茶桌上交流着意见,一个全新的创业框架也在思想的碰撞中初具雏形。
钟晴仔细咀嚼着专家和友人们的话,忽如云开月明,积郁许久的胸口也通畅了起来。
或许是有李时雨兜底和村委会支持,或许是大喜大悲的人生起伏给了她背水一战的勇气,她把杯子往桌上一放,朗声说:
“那就撸起袖子干吧!反正我已经赔成这样了,干脆就搞个大的吧。”
创业计划的孵化需要资金支持,钟晴和李时雨通过青年创业贷款项目合计贷出了 50 万。但这点钱对于创业来说远远不够,两人决定招商引资,第一个目标就锁定了南陌村首富李原野。
中国人的生意大都要在酒桌上谈,这天晚上,两人在镇上找了家白族餐厅宴请李原野。李海西为了促成合作,也过来作陪。
李时雨和钟晴到得比较早,进了包厢先点了酒水。钟晴本想跟其他人一起喝白酒,李时雨怕她喝醉,给她点了瓶雪碧,正倒进玻璃杯里摇晃着,李原野和李海西一道进了门。
李海西看见李时雨的杯子里还冒着泡,知道他想拿饮料冒充白酒,乜斜着眼吐槽说:“不能喝白的就喝啤的,乡里乡亲的搞这干啥?”
李时雨尴尬地放下了杯子。
钟晴连忙把李原野请到了主宾位,先给他倒了杯白酒,又给自己倒了一杯,碰了碰他的杯子,笑说:“都喝白的,李总是实诚人,咱不搞虚的。”说着就罚了半杯。
李原野早知道她和李时雨是来拉投资的,没有搭茬,只抿了抿杯沿。
众人落座后,钟晴客气地问着李原野意见,点了几道白族名菜。一开始只是聊家常,酒过三巡后才终于切入了正题。
李原野在生意的问题上一向严肃谨慎,听他们表明了来意也不表态,只问有没有计划书。
钟晴立马将准备好的商业计划书、财务报表和市场调研报告一起交给了他。
李原野翻了翻计划书,开篇是公司简介,第一页赫然写着:潜力公司,成长性好,前景广阔,未来可期。李原野看了第一行就不想看了,这饼他熟,刚创业那会儿他也画过。
他合上计划书,径直问:“说吧,想让我投多少?”
李时雨也没含糊,直截了当地说:“原野,是这样的,四五月正是麦田旅游的黄金时节,我看你家那 100 亩大麦长势很好,包装推广一下的话,说不定能成为下一个网红观光打卡点。不过现在我们资金有些不足,如果你能给我们投五十万就更好了。”
李原野第一次见有人一脸正气地说出这么无耻的话,一时间不知道是他疯了还是自己疯了。把自己家的地免费送给他们当试验田,还要搭进去 50 万,这说的是人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