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里正真是醉了,他也没亏了大儿子吃喝,怎么心眼儿就像缺一块似的?你没尝出来这豆腐味道更细软,不那么硬?
他赶大儿子去养猪场守着,自己和老婆子嘀咕这事儿。
陶氏:“豆腐方子值十两银不?”
高里正:“靠卖豆腐赚十两银,估摸得干两年。”
他给陶氏分析,镇上豆腐一块一斤,要三文,三文半差不多买斤豆子了,不便宜。
这个价钱在乡下指定没人买。
他虽然不会做豆腐,但是知道一些做豆腐的信息,比如要泡发、磨浆子、点豆腐等等。
即便普通庄户人不会做豆腐,但是他们焖豆饭都要泡发的,一斤能泡出两斤多呢。
做豆腐还要加水吧?
那不是一斤能出好几斤?
一斤豆腐换半斤豆子,乡下人可能十天半个月的会换两次尝尝,自家也能有赚头。
也说不好,丰年还行,粮食紧张的时候估计顶多六七两。
这么个赚法儿的话,夫妻俩一天做二十斤豆腐,在自己村和附近村卖掉,能赚个15文?
估计不到二十文。
十两银子真得赚一年多。
自家的话有驴和大石磨磨浆子,更省事儿更快,一天能做上百斤。
但关键不是做多少,而是卖多少。
乡下泥腿子没几个钱,即便是用豆子换他们也不可能天天吃。
一天肯定卖不掉上百斤,自己村上门买,附近村推车去卖,一天顶多三十斤了。
这么一算,赚头儿真的不大,真的就是蚊子腿儿。
怪道柳家宁可不做村里的生意呢。
当然如果不用花钱买方子,自己家每天做两锅,除了吃还能换些豆子,那就是额外的赚头儿,再少也是赚。
可人家咋可能白给方子?
要是用那两车青砖换,他又舍不得。
予逆^3^
那两车砖也得五吊多呢。
高里正和陶氏在盘算这事儿,沈宁和裴长青离开高家以后也在路上小声交谈呢。
沈宁:“要不咱们就先盖一间,进深和开间大点,这样可以盘一个大炕,一家人睡也够了。”
裴长青看了她一眼,又瞥了一眼竖着耳朵听信儿的小崽子,把话咽下去,“太挤了。”
虽然前世过去乡下也都是一家五六口睡一盘炕,城里很多人也是一家五六口住十几房的小屋子,都不耽误夫妻生孩子,可他……不可以。
他和阿宁还年轻,又不是六七十。
小鹤年竖着耳朵听呢,生怕爹说自己是累赘啥的,听见爹说太挤了他下意识缩了缩身体,想着自己挤在旮旯不会占地方吧。
沈宁:“你说高里正会买咱豆腐方子吗?”
裴长青摇头:“我感觉不会。就和咱算的一样,在村里卖豆腐赚不几个钱,利益不足以打动人。”
沈宁:“咱自己卖豆腐赚钱太慢了。”
他俩细算算和高里正的看法差不多。
在乡下赚不到钱,村里人太穷了。
你可以免费让他们出力帮忙干点活儿,甚至可以跟他们要把菜,但是你甭想赚他们一文钱!
因为借粮食会还,帮忙干活儿也会还,你赚了他们的钱他们可赚不到你的。
他们的钱用一文少一文,轻易不能花。
即便是用豆子换豆腐,一斤换一斤是绝对不行的,他们虽然不会做豆腐,但是他们泡豆子焖豆饭都有数的,多少东西吃几分饱,能顶多少时间不饿。
你豆腐虽然吃的时候饱腹感强,但是一斤豆腐肯定没有一斤豆子坚持的时间久。
那他们就能算过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