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的,这在古代是一种蛮流行的民间工艺。每一次到五十九回我就想一定要给上这个课这么久的朋友一个作业,回去编一个玲珑过梁的篮子。

莺儿编了花篮以后,蕊官高兴得不得了,说:“好姐姐,给了我罢。”莺儿道:“这一个咱们送林姑娘,回来咱们再多采些,编几个大家玩。”说着,来到了潇湘馆。

黛玉也正在晨妆,真的是春天了,还记得那首我们最熟悉的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吗?那其实就是一个生命的情境,让你感觉自己的生命跟这个春天、跟这个早晨一样充满生机。“晨妆”本身就预示着自己也要像花一样去盛放,黛玉一向是忧愁的,是感伤的,可是在五十九回里,我们能感觉到黛玉难得的喜悦跟快乐。她看到莺儿来了,又看到她编的篮子,“便笑说:‘这个新鲜花篮是谁编的?’莺儿笑说:‘我编了送姑娘玩的。’黛玉接了笑道:‘怪道人人赞你的手巧,这玩意儿却也别致。’一面瞧了,一面便命紫鹃挂在那里”。

黛玉是个蛮清高的女孩子,很少赞美别人,她看到莺儿编的东西也觉得别致,这不是一种世俗的美,它里面有一种心境,美只有在与心境契合的时候才特别动人。

“莺儿又问候了薛姨妈,方和黛玉要硝。黛玉忙命紫鹃包了一包,递与莺儿。”她们一路玩过来,最后还记得要蔷薇硝,所以说生命的目的跟美并不冲突。然后黛玉又说道:“我好了,今日要出去逛逛。你回去说与姐姐,不用过来问候妈妈。”因为薛姨妈正跟黛玉住在一起,按过去的习惯,早晚女儿都要来问安的。我们也记得黛玉已经拜在薛姨妈的膝下做了她的干女儿,她直接叫妈妈,叫宝钗姐姐,有一种很亲的感觉,她从小孤苦伶仃,很渴望有个真正的妈妈和姐姐。“也不敢劳他来瞧,我梳了头,同妈都过去往你们那里去,连饭也端了那里去吃,大家热闹些。”这真是非常喜悦的一天,连黛玉都喜悦起来了,黛玉平常是不太想跟别人在一起的,可是这一天她也想跟大家分享这个春天的感觉。

蕊官是陪莺儿来要蔷薇硝的,可她真正的目的是想要看看藕官。“莺儿答应了出来,便到紫鹃房中找蕊官。只见蕊官与藕官二人正说得高兴,不能相舍。”这种小戏班一起长大的孩子,感情好得不得了。其实我常常跟很多父母讲说,不要随便搬家,搬家是小孩子觉得很恐怖的事。我记得小学一年级搬家时,要跟相处过一年的同学告别的时候,我简直痛不欲生。因为第一次感觉到人跟人会分离,这么好的感情要相舍,大人很难理解,不懂得什么行李都打包好,车子就要开了,小孩子却坐在地上哭。因为他觉得要告别自己熟悉的一切,包括邻居、同学。

蕊官当然是个孩子,和藕官两个人挤在一起唧唧呱呱,舍不得走,“莺儿便笑说:‘姑娘也去呢,藕官先同我们去等着岂不好?’紫鹃听如此说道:‘这话倒是,他这里淘气的可厌。’一面说,一面便将黛玉的匙箸用一块洋巾包了”,“匙箸”,是汤匙跟筷子;“洋巾”是我们今天用的毛巾,是进口的,中国古代的手巾都是布的或者丝的。黛玉是有洁癖的,不用别人的食具。“交与藕官道:‘你先带了这个去,也算一趟差了。’”这些大一点的丫头对她们也很爱惜,知道她们舍不得分开,又不能鼓励她出去玩,只好假借一个名义,说你有一个公差,可以借这个机会跟蕊官在一起。这种爱惜很难解释,就是说你能欣赏孩子们干那些看上去很无聊的事情,鼓励他们用他们的方式游玩跟相处。对青春的疼爱,珍惜他们那种年轻的快乐,是意识到自己也年轻过。

“藕官接了,笑嘻嘻同他二人出来,一径顺着柳堤走来。”这一天春光明媚,她们在柳堤上走来走去。这个画面讲的是季节与生命的两个春天。“莺儿便又采些柳条,越性坐在山石上编起来。”有没有发现她们又忘了应该赶紧回去把蔷薇硝给史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