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可以走出去。薛姨妈又说:“况且用不着你做买卖,也不等这几百两银子来用。你在家里安分守己的,就强似这几百银子了。”薛姨妈虽然说的是实话,可她没有想过的是,其实学习跟赚不赚钱是两回事;只是一味避免孩子犯错,其实也剥夺了他学习的机会。

其实,我们看到母亲的话里有好多的矛盾,不要忘记这些矛盾,今天都还存在,甚至有时候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小说的有趣就在于它会让你反省很多东西,也许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就扮演了薛姨妈的角色,不知不觉可能就扮演了薛蟠的角色。这个状况是环境造就的,而不是说个人要不要好的问题。

可是“薛蟠主意已定,那里肯依”。薛蟠这种男孩子,也有他的痛苦,所以他说:“你天天又说我不知世事,这个也不知,那个也不学。如今我发狠,把那些没要紧的都断了,如今要成人主事,学习着做买卖,又不准我了,叫我怎么样呢?我又不是个丫头,把我关在家里,何日是个了?况且那张德辉又是个年高有德的,咱们和他是世交,我同他去,怎么得有舛错?我就一时半刻有不好的去处,自然他说我,劝我。就是东西贵贱行情,他是知道的,自然色色问他,何等顺利,倒不叫我去!过两日我不告诉家里,我自己打点了一走,明年发了财回来,那时才知道我呢。”看来,薛蟠是真的有心做事,而不是随便说说。

薛蟠的这番话,算得上头头是道,同时又有些小孩子脾气,说等我明年发了财回来,你才知道我的厉害。“说毕,赌气睡觉去了。”这是写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像这种富贵人家的孩子,最后除了赌气去睡觉,大概也不晓得还能干什么。

薛姨妈觉得他讲得蛮有道理的,就跟宝钗商量。一般家里主事的都是父亲,这个妈妈大概也不太懂得怎么处理家事,所以凡事都跟宝钗商量。我们一直讲薛宝钗一方面很懂事,一方面又很有心机,这可能与她成长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她父亲早逝,母亲没什么主见,哥哥又整天惹是生非,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靠她拿主意,因此养成了她成熟的个性。

宝钗笑着安慰妈妈说:“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正是好的了。”有没有看到,宝钗的第一反应是正面的,说哥哥有这样的反省,愿意去做事情,很好啊。可是很奇怪,我们小时候跟爸爸妈妈讲,我想做什么什么,爸爸妈妈就会说:你算了吧,我才不相信呢。这样一种负面的习惯其实是不好的,可我们还是潜移默化受到了影响。像我们今天做老师的,有学生老是逃课骗你,然后有一天他跟你说:老师我一定改,你给我一个机会。你就会说:算了吧。断然拒绝再给学生机会。

所以宝钗很难能可贵,她第一个反应是肯定。接下来又说:“只是他在家里说的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复犯,越发难拘束他。”这才是理智的态度,就是正面也要想,负面也要想。好,最后的结论是:“但也愁不得许多。他若是真改了,是他一生的福。”还是先讲正面,他也许真有可能改邪归正,这样最好不过。“若不改,妈也不能又有别的法子。”这是最了不起的一句,就是说,如果他还是不改,你又能怎么样?永远放在身边,难道就是最好的办法吗?

“一半尽人力,一半听天命罢了。”这是一种极富智慧的态度。我觉得薛宝钗的这个部分,绝对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就是发生任何事情,都要从正面、反面两方面去思考,最后得出一个两全的结论。既要“尽人力”,因为不尽人力必将一事无成;又要“听天命”,因为世事未必都能如我们所愿。“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门,干不得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这个样儿。”这是一个妹妹对哥哥讲的话,薛蟠听到应该蛮惭愧的。这么懂事的妹妹,却有个这么不懂事的哥哥,让妹妹也替他操心。

最后她就向母亲建议:“他既说的名正言顺,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