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国画的人就知道,生纸跟熟纸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没有上过矾的叫生纸,写书法或画画的时候,墨一上去就会渗开,因为它追求的是墨韵。熟纸则是矾过的纸,上过矾以后墨就不会被吸收,不会产生毛细现象,就可以在纸上慢慢地皴跟染,凡是草虫画、仕女画、界画都是用熟纸。“烘”跟“染”意思不一样,“烘”是从后面去染的。这一段里面还有一个关于中国画历史的细节,那就是南宋山水画。因为绘画发展到南宋的时候,特别追求注重皴染的写意风格,所以才开始大量地用纸,之前很多都是用矾过的绢来画的。
宝钗又说:“我教你一个法子。原先盖这园子,就有一张细致图样,虽是匠人描的,那地步、方向是不错的。你和太太要了出来,也比着那纸大小,和凤丫头要块重绢。”“重绢”是什么?大家可能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三张最有名的画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还有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都不是画在纸上,而是画在绢上的。大家下次去台北“故宫”,可以注意一下这三幅画,中间都有一道缝。为什么?因为画的宽度是当时纺织机的两倍,比如当时的纺织机大概最多织三尺,可是他要画六尺的画,就必须把两块绢拼起来。年代久了,中间就有缝出现了,所以现在很多人判断是不是真的宋画,要看中间那一条缝。注意一下,绢画跟纸画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很少有人用绢画画。“重绢”就是两层很密的绢,所以它不容易吸水,比较紧。宝钗建议叫外面的相公把绢给矾出来,再“叫他照这园样删削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这个宝钗真是很了不起,小小的年纪,没有她不懂的。
颜料的部分,需要配一些“青绿颜色并泥金泥银”。“泥金泥银”就是把黄金跟白银磨成粉,然后加上胶来画画,所以我们了解到过去的颜料是很贵重的。“你们也得笼上风炉子,预备化胶、出胶、洗笔。”大家知道,绘画的颜料要用一个东西把它们黏在一起。西方用的是亚麻仁油把颜料的粉末聚在一起,变成一管一管的颜料,所以我们把西洋画叫“油画”。那东方用什么?用胶用鹿皮、兔皮、鱼皮熬成的胶去把颜料黏在一起。所以日本的东洋画、大陆的工笔重彩、台湾的胶彩画都是这样。
这里用到了非常专业的名词:化胶、出胶。“化胶”是说将熬好的胶,加上适量的水,用小火慢慢熬,让它完全化开。“出胶”则是说把鹿皮之类的熬成胶,所以宝钗说要用炉子。我自己画的油画打底也要用鹿皮熬胶,就是鹿皮胶。现在法国有直接做鹿皮胶的,买来以后加上十倍的水,用极小的火慢慢熬。比勾芡还要难,因为火一大以后,它就黏成团了。我大概熬成一瓶,放在冰箱里可以用个一两年,可每一次拿出来还要再化胶。
“还得一个粉油大案,铺上毡子好画。你们那些碟子也不全,笔也不全,都得从新再置才好。”你看,宝钗完全像个采买。惜春说:“我何曾有这些画器?不过写字的笔画画罢了。就是颜色,只有赭石、广花、藤黄、胭脂这四样。”“赭石”是咖啡色;“广花”是一种朱标色,也就是酱红色;“藤黄”是从藤中提取的一种黄色;“胭脂”是红色。现在一般写意画大概只要这四种颜料,顶多加上一个花青。
宝钗于是就给惜春开了个单子,让她照着单子去跟老太太要。宝钗一面说,一面让宝玉写下来:“头号排笔四支,二号排笔四支,三号排笔四支,大染四支,中染四支,小染四支,大南蟹爪十支,小蟹爪十支,须眉十支,大著色二十支,小著色二十支,开面十支,柳条二十支,箭头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张,大赤飞金二百张,鱼子金二百张,青金二百张,广匀胶四两,净矾二两。”你看这个单子多么长。《红楼梦》里宝钗对于绘画工具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