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事情发生了,如何处罚多由法律决定。可儒家文化不太相信法律。我们过去也讲过,爸爸偷了别人的羊,儿子跑到司法院去告发,大家都说这个小孩很正直,孔子却不以为然,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从小读《论语》这一段的时候,总觉得很矛盾,我当然理解孔子的意思,一个社会如果到了儿子告发爸爸的程度是蛮悲惨的。可是一个社会过于相信道德伦理,也一样会出问题。王夫人只是说叫你妈妈把你带出去,大家可能不懂为什么金钏要跪在地上“哭道:‘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最后这句话很重要,封建礼教杀人是以道德的名义;法制社会评判人,是看他到底有没有犯法,而不是看有没有道德的问题,因为道德的评判常常会很主观。《红楼梦》描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东方社会,在东方的伦理和价值体系中,金钏儿的跳井是必然的,到哪里都要背负着她是一个不规矩的女孩子的恶名,肯定活不下去。

“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平常老是念佛,常常拿很多钱去散给穷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注意这个“无耻之事”,王夫人平生最恨的就是淫荡,“故气忿不过,打了一下,骂了几句”。王夫人身上有一种原配情结,她觉得女人就该正正经经,像赵姨娘那样的丫头出来做妾,就是娼妇、狐狸精。王夫人平常对下人那么宽厚,可处理这种事时就变得特别严厉,对这类行为的指责也非常夸张,说明她对丫头的不规矩在潜意识里有强烈的报复情结。回头去看,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碰一碰金钏儿的耳环,又掏出块口香糖塞到她嘴里,不过是发育中的小男孩在夏天的慵懒和困倦里对小女孩的一种挑逗,根本没严重到娼妇的地步。

我们身边常常会碰到这一类事,前一阵子跟很多朋友还在谈,说“北女”(台北北一女中)的女生下课时,“建中”(台北建国中学)的男生在门口等女朋友,大概等了很久,见了面就忍不住跑过去在女孩子脸上轻轻地亲了一下。后来这事闹得很大,一派说这是有辱校规的;另一派说,多好啊!青春那么美!也许一个社会的成熟一定要经过这样的讨论。像金钏儿事件,到底是不是她勾引了宝玉,真的很难说。我觉得我们有门课一直没有上好,就是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的必修课就是关于类似问题的讨论。如果现在某个女主播发生这样的事,作为公民,人们至少知道自己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是什么,而不会跟着瞎起哄。孟子曾讲,十目所视,十指所指,人就非死不可了。现在是百万目所视,一个光碟一出,多少人在看?压力就更大了。通常大家都不关心法律该怎么处理,而是关心我是否同意,大家是否意识到,你的意见有时是会间接杀人的,应该随时反省和检查自己在这类事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金钏儿被赶出家门是《红楼梦》里的重要事件,从金钏儿开始,贾府的几个丫头晴雯、司棋等的下场都很惨。这些女孩子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不道德的角色。如果大家读过《金瓶梅》,就知道里面有一个淫妇的典范潘金莲,可是如果你细读,潘金莲父母双亡,人长得很漂亮,被卖到大户人家当丫头,结果被主人强暴,然后那个原配就骂她狐狸精,勾引别人的丈夫,故意把她卖给武大郎来侮辱她,这是典型的原配情结,很能说明金钏儿事件中王夫人的真正动机,所以“虽金钏儿苦求,亦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之母白老媳妇来领了下去。那金钏儿含羞忍辱的出去……”今天的用人被赶出去可以再找工作,可“含羞忍辱”的金钏儿已经被贴了“淫妇”的标签,从此连婚嫁都无法考虑,这就是道德批判的力量。

宝玉从妈妈那里跑回大观园。“只见赤日白天,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感觉一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