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秦钟已经爱到难分难舍的地步,就私自逃出了水月庵,去找秦钟。秦钟的父亲秦业发觉了此事,当然觉得这是伤天害理的事,儿子怎么会把一个小尼姑勾引到家里来。我们不知道,如果是一个普通女孩子,秦业会怎么反应,大概在那个时代也是不允许的,何况来的是一个尼姑。秦业“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了,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

姐姐走了,父亲去世,接着就是秦钟去世,只半年时间秦家的人就死光了。这个家曾经仗着秦可卿的嫁入豪门,有过繁华的光景,然后又因秦钟受宝玉疼爱也有过福分,可是到最后,毕竟是福薄,整个没落了,三口人陆续衰亡。然而贾家这边却处在极其鼎盛的时期,大家要注意,这又是一个对比。

“秦钟本自怯弱,又带病未愈,受了笞杖。今见老父气死了,此时痛悔无及,又添了许多症候。”这里已经引出秦钟将要死亡的征兆,本来这个小男孩就没有见过世面,也从来没有承担过家里的重担,忽然连续发生这么多事情,他一下子就慌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办。

“因此宝玉心中,怅然如有所失。”宝玉很难过,看来他们是不能一起读书了。“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元春是宝玉的亲姐姐,亲姐姐被封为贵妃,这种荣华富贵事并不能宽释他因秦钟而陷入的愁闷。宝玉一直在同时观照生命中的繁华与富贵、凋零与哀伤,而他身上的深情因子也往往使他在荣华富贵里会特别牵挂那个凋零与哀伤。宝玉常常在最热闹的时候,比如看戏庆祝什么事情的时候,忽然离场,去到路边烧纸,哀悼一个别人都已经忘掉的人,这是宝玉非常特别的个性。“贾母等如何谢恩,如何回家,亲朋如何来庆贺,宁、荣两处近日如何热闹,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贾家有大喜之事,所有的王爷、公侯伯子男等都来送礼庆贺,唯独宝玉对这件事丝毫没有感觉。

所以,大家要注意到一点,宝玉是孤独的,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对他来讲没有任何意义,他活在贾府的荣华中,可他知道,这终究不过是一场戏而已。“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别人都笑他,觉得他简直是一个呆子,姐姐做贵妃了也不知道高兴。其实他不是呆,人世间别人所执着、眷恋的东西,对他来讲是空的。如果他真是一块天上的石头来经历繁华,他先天就带着一种感觉:所有的荣华富贵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他迟早要回到天上,做回灵河岸边的一块石头。作者在自己经历了人生繁华与幻灭之后,这样写宝玉,其实是在点醒世人,如果以这样的眼界去看人世间的一切,心情大概就如同宝玉,在繁华里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

这里插进了一段:贾琏陪黛玉把父亲的灵柩送回了苏州,他们要回来了。宝玉已经很久没有见黛玉了,她和宝玉的缘分是最深的。黛玉再次出现,宝玉看到她时,作者使用的字眼一样不是描述的。我们讲过,宝玉每次见到的黛玉,都没有关于她头上戴什么、身上穿什么的描绘,连见北静王都有描绘,可宝、黛永远是素面相见。《诗经》里面讲,素面相见是人与人最本质的相见,没有任何外在的东西。

其中一段写得非常精彩。前面讲到北静王那么疼宝玉,就从手上把皇帝赐的鹡鸰香念珠脱下来送给了宝玉。等于是圣上所赐,宝玉拿到这个东西当然也很珍惜。现在,这么久没有见到黛玉了,他就把这个东西给了黛玉,说这是皇帝亲赐给北静王的。可是黛玉的反应很奇怪,她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这是极精彩的描绘,说明黛玉跟北静王无缘。在黛玉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王爷,在宝玉的世界里,黛玉的这种超脱也变得高不可攀。黛玉就是天上的那一棵绛珠草,她下凡只是为还眼泪,跟所有人都无关。

很小时看这一段我就吓一跳,黛玉就是很特别,她对于人世间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