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也未必熟悉,因为过去的女孩子没有出嫁之前,跟未婚夫并无交往。但她知义多情,竟因此自缢了。然后作者又特别交代说:“那守备之子闻得金哥自缢,他也是个极多情的,遂也投河而死,不负妻义。”
金哥的故事在《红楼梦》里不是一个重要的事件,但你如果仔细去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用意,感觉到《红楼梦》中无所不在的情深。曹雪芹在他的小说中基本上是歌颂青春的,他觉得青春本身有一种不知人间世故的单纯。中国的古典小说很少让少年做主角,因为总觉得他们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对青春多持一种比较排斥或批判的态度。在戏台上,主角很少是小生,大部分是老生,因为只有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磨难,才有一种生命的苍凉,这是中国美学的奇特之处。中国的山水画主角也大多是老人,拄着根拐杖在山里访友之类的,很少是青少年。
曹雪芹的《红楼梦》有一种特殊的美学,它是在为青春翻案,他重的情是少年之情,他觉得那里面有一种天真,虽然会经常犯错,但绝对不是世故。他不喜欢成人的世界里用现实的功利去衡量一切生命的现象,所以很多时候他会把成人和青春的世界拿来做对比。
金哥不是主角,可是作者赞美她是知义多情的女儿。作者一向要讲的就是“深情”,觉得这些人是有缘分的。在这一世成不成夫妻不重要,而是自己应该有所坚持和完成。《红楼梦》对于情的描绘,与其他古典文学差别非常大。《水浒》也好,《三国》也好,都在写人情世故,很少写到少男少女的情。《红楼梦》在所谓的四大才子书里,是最特别的一本书,因为它始终在写一个“情”字,可是“情”在儒家礼教里是最受压抑的,很少有人去歌颂少年男女的情,因为这是被禁止的。男女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根本不用见面,无情可言,只是伦理而已。从这些部分我们大概可以看到《红楼梦》在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以情作为重点来书写的。
金哥和守备的儿子都自杀了,张家父母本想攀附权贵,没想到女儿死了,而有权有势的李衙内也没有得到人。“张李两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后面的其他事跟凤姐也无关了,而王夫人、邢夫人、贾琏却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王熙凤做了很多类似的事。可以看到,贾家后来的败落是一步一步累积起来的,所有的贪赃枉法并不见得一开始就有意,多是在不知不觉间慢慢累积形成的。
“一日,正是贾政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闹热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古代称皇宫中妃嫔住的地方为“六宫”,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长恨歌》里的“六宫粉黛无颜色”。“都太监”这个名称古代并没有,是作者杜撰的,像太监的总管。来的正是管六宫的都太监夏老爷。
顿时,所有的人都吓坏了。皇宫里面一有太监来,做官的人就紧张,因为可能发生的是提升之类的好事,也可能是杀头之类的坏事。下面这段你会感觉到贾母并家人都十分紧张,战战兢兢的,因为皇恩可以浩荡,但也能够杀人不眨眼。“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因为皇帝的诏书要到,就如同皇帝亲自到了一样,所以要立刻摆香案,然后启中门,像迎接神仙一样。过去的大户人家都有三个门,黛玉来贾府时走的是角门,开启正门一定是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生了。
“早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不曾负诏捧敕。”他是来传口谕的。“诏”、“敕”是皇帝批的公文,“口谕”就是用讲话的方式传达皇帝的旨意,大概因为多少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