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悟,凤姐就是不给他人参。其实所有的人参都控制在凤姐手上,她不是跟秦可卿说过,别说一天二两,你就是要吃两斤也有啊,可是等到贾瑞家来要的时候,她就说没有。贾瑞和秦可卿之所以一定要写在一起,因为中间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王熙凤。
凤姐发狠不给贾瑞人参,硬要把他往死里整,她觉得贾瑞得病是活该,她从来不认为自己对他的病也有责任。这里就可以看到所谓的因果,或者说这是一个恶缘,这个恶缘如果还有下一世,凤姐大概会很惨。读《红楼梦》的时候,你会觉悟,就算一个人自己再有理,都应该待人宽厚。王熙凤觉得自己很有理,她得理不饶人,可不饶人是有报应的。
贾代儒往荣府来,希望讨一点人参,王夫人命凤姐称二两给他,凤姐回答说:“前儿新近都替老太太配了药,那整的,太太又说留着送杨提督的太太配药,偏生昨儿我已送了去了。”这当然是敷衍,事实上她是嫌恶贾瑞,恨不得他早点死了算了。王夫人道:“就是咱们这边没了,你打发个人往你婆婆那边问问,或是你珍大哥哥那府里再寻些来,凑着给人家。吃好了,救人一命,也是你的好处。”王夫人是念佛的人,心存慈悲,她知道王熙凤平常也蛮大方的,不知道怎么这一次这么小气,但是她相信了王熙凤的话,提醒她去凑一凑,在王夫人看来,贾家这样的人家,怎么会凑不出二两人参来呢。可是王熙凤心里有一个结她恨贾瑞。因为她心高气傲,她觉得我是何等门楣的人,你凭什么来追我?
如果说贾瑞有一个当局者迷的“迷”的话,王熙凤也有自己难悟的“迷”。贾瑞是那种父母早亡、家势卑微、一生受侮辱的人的悲哀;王熙凤则是千金小姐、富贵太太,永远是高高在上,去整别人的,身上永远带着傲慢之气的“迷”。这个时候她就不能稍微厚道一点吗?在她的心理上,她觉得自己的身份跟这个人如此不同,连喜欢她都是侮辱她,所以她心里非常恨贾瑞。
《红楼梦》的精彩在于,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各种悲剧,王熙凤绝对不知道自己有一个悲剧根源她骨子里高人一等的傲气。人参一定可以救贾瑞吗?肯定救不了,他的悲剧命运是势必要走向死亡。可是在王熙凤看来,人参可以救贾瑞,她不给,是存心想要他死。
凤姐也不在意王夫人的劝,“也不遣人去寻,只得将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只说:‘太太送来的,再也没了。’”她说是太太送来的,绝不说是她送来的,她根本不想跟这个癞蛤蟆有一点关联。
人世间每一个生命,都自有其贵贱贫富,可在曹雪芹的眼中,已经毫无差别了。每个人在受他自己的命运的苦。不同命运的苦,都是不自知的,同贾瑞的不自知一样,王熙凤也不自知。
然后王熙凤回复了王夫人,只说:“都寻了来,共凑了有二两送去。”王熙凤在说谎,可她仍然会在王夫人面前做得很周到。与贾瑞从头到尾都在讲实话对比,王熙凤是一直在说谎。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在十二回是要我们同情贾瑞的,贾瑞虽然活得这么难堪,但其实是一个值得同情与悲悯的角色。
那“贾瑞此时要命心胜,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他才二十岁,要他死,他当然不甘心。对于一个强烈渴望活下去的年轻人,临终时会很苦很苦,因为他还有那么多梦想,那么多没有实现的愿望,那么多没有做过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那么多欲望的话,走的时候应该会比较平静一点、安心一点的。
“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孽之症。”《红楼梦》里每当某个角色的人生处于最迷茫的时刻,就会有道士或者和尚出来。《红楼梦》其实是一部非常不支持儒家立场的书,作者相信真正可以救助人的是道家与佛家,因为它们可以让人大彻大悟。书中来点化世人的人不是癞头和尚,就是跛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