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去打宝玉和秦钟。“尚未去时,从脑后飕一声,早见一方瓦砚飞来,并不知系何人打来的,幸未打着,却又打在旁人座上,这座上乃是贾兰、贾菌。”
贾兰是李纨的儿子,他是一个好孩子,因为妈妈守寡,所以他特别有规矩。他跟贾菌很好,两个人一直是同桌。“这贾菌又系荣府近派元孙,其母亦少寡独守,这贾菌与贾兰最好,所以二人一同桌坐。谁知贾菌年纪虽小,志气最大,极是个不怕人爱淘气的。他在座上,冷眼看见金荣的朋友暗助金荣,飞砚来打茗烟,偏没打着,反落在他座上,正打在面前,将一个砚水壶打了个粉碎,溅了一书墨水。”这里有很多特写,场面生动。
“贾菌如何依得,便骂:‘好囚攮的们,这不都动了手了么!’骂着,也便抓起砖砚来要打回去。”那边飞来一个瓦砚,他这边来了一个砖砚。古代有一种砚台是取古远房子的砖,把砖中间磨出一个凹的地方来做砚台的。他就要飞一个砖砚出去。贾兰是个省事的,这跟他妈妈的个性有关,他小心谨慎,看到这种情况就劝说:“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贾菌如何忍得住,他见按住砚;他便两手抱起书匣子来,照这边抡了来。”以前是用木头盒子装书的,就是现在的书包。有趣的是,贾菌是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力气不够大,木盒子丢不过去,丢了一半掉下来又打到别人。作者描绘这个武打场面,用了非常生动有趣的方法。曹雪芹在学校时绝对打过架,他懂得怎么去描写打架的场面。乱七八糟的场景立刻被渲染出来。
“终是身小力薄,却抡到半道,至宝玉、秦钟案上,就落了下来。只听得‘豁啷’一声,砸在桌上,书本、纸片、笔、墨等物撒了一桌,又把宝玉的一碗茶也砸得碗碎茶流。贾菌便跳出来,要揪打那一个飞砚的。金荣此时随手抓了一根毛竹大板在手,地窄人多,哪里经得舞动长板。茗烟早吃一下,乱嚷道:‘你们还不来动手!’宝玉还有三个小厮:一名锄药,一名扫红,一名墨雨。这三个岂有不淘气的,一齐都嚷道:‘小妇养的!动了兵器了!’墨雨遂掇起一根门闩,扫红、锄药手中都是马鞭子,蜂拥而上。贾瑞急的那里拦一回,这里劝一回,谁听他的话,肆行大乱。”暴力本身有一种感染性,在群众当中,一旦动手,你最好赶快出去,因为分不清楚谁是谁,就是乱打。“众顽童也有趁势帮着打太平拳的,也有胆小藏过一边的,也有直立在桌上拍着手儿乱笑,喝着声儿叫打的。”这种场景非常难写,怎么打起来的,打的和被打的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容易掌握。可是作者短短几段文字便栩栩如生,看上去很过瘾,连在旁边看的、笑的、拍手的、叫闹的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