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都具备这样的品格。
很多时候青春对我们来讲只是很笼统的字眼,那青春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当我们看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或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就会发现东西方歌颂青春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这就是青春。也许我们已经忘了自己在十五岁左右的时候曾经梦想过什么。如果还能记起的话,你就会发现那个时刻,你对未来生命的期待、渴望,或者感情上的追逐都是不顾现实的,是对抗所有的成人世界的。大人会告诉你,你的想法是不成熟的。我们知道,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逐渐放弃了梦想,开始进入现实的世界,也意味着你已经接受了现实中的人应该有的生活方式。其实所有的成熟里多少带着青春消失的遗憾,因此青春文学才会永远存在。因为它会告诉我们,青春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过,最后也或早或晚会放弃。
曹雪芹是一个最不愿意放弃青春梦想的写作者,他把这个青春的梦想变成了《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巨著,借着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来述说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想。大家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会觉得越来越像在阅读自己的青春岁月,你会借着晴雯、黛玉、宝玉,回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天真烂漫的时光,回想起自己那些荒诞不经的友情、爱情。尽管它们在现实里会遭嘲笑,因为没有人再用这样的方式相处了。
宝玉站在芙蓉花前,边掉泪边喃喃自语。这个场景被任何大人看到,都会觉得他有点儿神经病,甚至会指责他,不就是死了一个丫头吗?至于这个样子吗?如果他爸爸看到,一定觉得这个孩子很不成器,因为他总不想明天就要来临的那场考试。
“话说宝玉才祭完了晴雯,只听花影中有人声,倒唬了一跳。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只有黛玉珍惜这份天真。前面讲过,黛玉跟宝玉在大观园里有一个共同的秘密花冢,曾在那里举行过仪式,一起葬过花。如果我在初中时,曾跟某个同学在校园的角落里埋葬过春天的杜鹃,我相信这个人一定会是我的终身伴侣、朋友或者是情人。所以黛玉的赞美完全是超乎现实的歌颂。
在今天,作为一个“大人”,再看年轻一代的青春文学,会挑选什么样的文字?也许你觉得有的文章写得四平八稳,特别成熟,这个赞美会不会违反了青春的某些规则?因为青春里面就是要有种肆无忌惮的东西。可是今天的大人世界都不太敢反省我们会鼓励年轻一代走到哪里去,我们会担心他的危险,担心他将来潦倒或者穷困,难道想为他铺好一条路,让他去走吗?
我们知道,宝玉跟黛玉是不会走那条路的,黛玉很早就宣告了自己将跟大观园一起死亡的信息。所以当《芙蓉诔》念完之后,如果花丛里走出来的是宝钗,我们会很意外。因为宝钗最后是妥协的,她走向了现实,接受了所有世俗里的伦理。她本身就有这个倾向,一直在劝宝玉考试读书;而黛玉是坚持跟宝玉共享美丽的青春,不太去想未来的。今天的孩子如果不想未来,大人一定会说,你怎么那么不成熟。可读完《红楼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对青春一代发言的时候,就会变得谨慎。当你某一天忽然说出“你怎么那么不成熟”时,就会警醒:我是不是已经完全妥协了?青春里对梦想的坚持,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浪漫,可能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读《红楼梦》,就是在阅读自己的生命。
最近跟朋友唱起七十年代的一些民歌,忽然发现里面的词句特别幼稚,但恰恰是这种幼稚让我发现,人怎么能相信自己爱土地和人民能爱到那种程度?因此我一直在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红楼梦》在未来的人类文学里,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为在世界文学里,能够把青春的浪漫跟天真坚持得如此彻底的恐怕找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