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所以曹雪芹是在替他的母亲如果真有王夫人这个母亲的角色的话做忏悔和反省。

王夫人处理了这个事情以后,不敢轻易禀报贾母。一般读者读到第七十八回开始的一段,会觉得她干吗要这么小心翼翼,不就是赶走几个丫头吗?但大家不要忘了,王夫人赶走的晴雯曾是贾母的丫头。在贾家的贵族伦理中,必须要“打狗看主面”,儿媳妇赶走婆婆的丫头,就是给贾母难堪,意思是你调教的人不够好,所以她当然要很小心。何况她等于是先斩后奏,所以必须察言观色,看哪一天贾母心情好,比如中了乐透,或者打麻将赢了钱的时候。

“话说两个尼姑领了芳官等去后,王夫人便往贾母处来省晨,见贾母喜欢,便回道:‘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丫头也大了,而且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出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

贾母的反应很有趣:“点头道:‘这是正理,我正想着如此呢。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语、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谁知变了性。’”可见在贾母心目中,将来能做宝玉的妾的不是袭人,而是晴雯。从这里也可看出贾母她们创业的一代,选择人的标准跟王夫人完全不同。王夫人要的是笨笨丑丑的,忠心耿耿就好,其他的一概不问;可创业的一代则看得比较远,她会选晴雯这样有能力的人。贾母不好意思直接说儿媳妇处理不当,她只说以前看她不是这样的。

王夫人感觉婆婆有点儿怪她了,赶紧要想办法扳回来,于是“笑道:‘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怕他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俗语又说:“女大十八变。”况且有了本事的人,未免有调歪。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验过的。三年前我就留心这件事,先只取中了他,色色虽比人强,只是不大沉重。’”她先假造晴雯得了女儿痨,这种病是会传染的,而且治不好。又说有本事、聪明的人未免都有一些调歪。这就是王夫人的态度,因为她本身就是个无能的人,所以很害怕能干的人。我们知道今天一个企业在选人才时会遇到一个两难,一种是专业上能力很强,但很可能不怎么听话;另一种是很笨,虽然很听话,但做事总不到位。贾母选的是聪明伶俐能干的,王夫人选的是听话规矩稳重的。贾母自己能干,所以她不怕调歪,她知道如果管理上轨道,聪明的人可以把她的好用到极致,所以贾母不太害怕手底下的人搞鬼。可王夫人本身比较无能,能干的人她根本驾驭不住。

如果我们开始多少有点怀疑袭人是那个通风报信,害得晴雯被赶走的人,这里也透露出明确的信息,在贾母心目中宝玉未来的妾是晴雯,不是袭人。可王夫人选的是袭人,所以她就特别跟贾母回报:“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虽说贤妻美妾,却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就是袭人的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然放在屋里,也算是一、二等的了。况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来,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因此品择了二年,一点不错了,我就悄悄的把他丫头的月钱止住,我的月分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来给他。不过使他自己知道越发小心学好之意。且不明说者,一则宝玉年轻,老爷知道了又恐说耽误了书;二则宝玉再自为已是跟前的人,不敢劝他说他,反倒纵性起来。所以直到今日才回明了老太太。”

此时贾母的态度又不太一样了,笑道:“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还有错误的。而且你这不明与宝玉的主意更好。且大家别提这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这其中表现出贾母跟王夫人的明显差别,贾母真正经历过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