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进过 76 号,也见识过他们的手段。”徐从道说,“岩崎的机构只会比那里更加残忍。”
徐应明没有说话,只是沉默地看着他。
“进了这种地方,你甚至不能选择自己的死亡。”他叹了口气,怔怔地仰头盯着天花板,仿佛一刹间被迷茫和忧郁抽干了力气。徐应明看着他的样子,突然就在想,是否有一刻,他也曾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后悔?
徐从道并非生来的叛国者。恰恰相反,在徐应明儿时的记忆碎片里,父亲曾是救亡的先锋。他生于光绪二十一年,那一年,甲午战败,北洋之师在日本攻势下溃不成军。中学毕业之后,他离开家乡赴北平求学,期间恰逢五四浪潮席卷全国,他作为学生代表之一也参与其中,所作文章切中时弊犀利泼辣,一时之间令他名声大噪。他的才志得到了行严先生的赏识,但他却选择了东渡日本继续深造。
然而,当他几年后结束东京帝国大学的学业回到国内时,一切都变了,他的思想发生了从“左”到“右”的巨大转变。
在同窗的邀请下,徐从道独自一人来到上海,却将妻女留在了东北老家。在这里,徐从道办报、做文,文章内容却与从前大相径庭,他和日本人走得越来越近,和一帮亲日派相交甚笃。曾经的进步青年摇身一变成立人人唾骂的“亲善分子”,他本人却从不以为耻,依旧我行我素。
日本人进城后,他自是顺理成章地加入“新政府”,之后更是一改从前的文人作风,干起特务工作来,成了臭名昭著的汉奸特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