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我恐怕得在婆家和相公之间做出选择。
父亲与我深谈了一宿,让我自己作出决定。
我是见过黄峥的,还见过好多次,那是个一见人就咧嘴傻笑的年轻人,厚着脸皮黏着父亲,办差还好,其他的时候很不着调。据说是隔代传了过去那位“黄公子”的脾性,让黄家头疼不已。
我也见过莫燕归,是父亲安排的,只偷偷看了看他的长相,比不得黄峥俊秀,但远比黄峥要稳妥沉着。
我选了看起来更为靠谱的莫家。
阳春三月,我出嫁了。
莫家的情况和父亲打探到的差不多,婆婆整日吃斋念佛,满院子呛人的香烛味道,妯娌、仆从们常有摩擦。这都是小事,嫁入任何一户人家都免不了碰到这样的事情。我关起门来和莫燕归过自己的小日子,相敬如宾,倒也太平。
不久后,太子和七皇子之间的斗争尘埃落定。
那时候,谁都觉得父亲的仕途会一路通畅,刑部尚书的位置已是父亲的囊中之物,只等新帝登基,成就君臣相交的佳话。
那时候,谁都觉得我父亲此生唯一的憾事就是亲缘浅薄,满门惨死不说,他自己都子嗣艰难,只有一儿一女。
那时候,我觉得这辈子就会这样平静地度过,满心期盼的是能有个孩子,相夫教子,也算一生圆满。
等到皇上登基、七皇子被贬为庶人,我如同往常一样归宁,与父亲闲谈。
父亲当时正在查一桩牵扯七爷内院的案子。
这案子算是当时京城里的一个时兴话题,和刚被贬的七爷有关,又有些桃色,贩夫走卒也好、文臣武将也罢,都在看乐子。当时便有不少人用指点江山的口吻说,七爷连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都管不好,还想要管理整个国家?这话,也就那些没见识的人说来自得其乐。朝中大臣们关注此事是希望再给七爷扣个帽子不少拥护皇上的臣子都不满意皇上对七爷的处理就这么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怕斩草不除根。
父亲却是个一心查案的人。他只是单纯想要探究那个管事为谁所杀,又怎么被弃尸城外。
仅此而已。
这事情在坊间流传,恩怨情仇,方方面面都被打探清楚,但唯独少了最重要的行凶弃尸过程。旁人都当父亲还在查,可父亲同我说,他已经从七爷府上探听到了全部经过。
那个管事是守寡丫鬟所杀。
守寡丫鬟在听说管事同另一丫鬟婚配后,就恨上了对方,更怕事情暴露,便买凶杀人。没成想,她雇来的闲帮尚未找到机会动手,奸情先暴露了,王姨娘震怒杖毙了她,但那些闲帮不知,等管事被赶出府,他们就找到了下手的机会,杀人、弃尸,一气呵成,****找守寡丫鬟收剩下的余款,却发现对方已死,而他们这一****,就是自投罗网,被七爷府上的人给抓住。这等丑事,王姨娘这个主子自然要遮掩住。何况那时候正是七爷最困苦的时候,朝堂上多少人都盯着他。王姨娘找了借口将那些闲帮送去了衙门,已经被流放到了关外。
这事情,父亲没有上报,等着去关外调查的人给回信,七爷府上也不好意思宣扬奴仆买凶杀奴仆的丑事,但谁都不说,这案子结不了,大臣们还盯着七爷不放,七爷便想壮士断腕,父亲却觉得这事情尚有疑点。双方未谈妥,消息已然走漏。
我明白父亲的处事风格,不把事情给完全调查清楚了,父亲不会做出结论。
探案、审案是如此,可朝堂之事、政治博弈并不是如此。父亲也是心知肚明。
事情泄露,案子就有极大可能被迅速了结。那些大臣不需要证据和真相,只需要一点由头,捉住七爷的把柄,将七爷置之死地,打得翻不了身。
父亲所求的真相,他们毫不在意。父亲也因此而苦恼。这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