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想着,刘氏与周氏来接女儿时,她便开了口:"大郎媳妇,三郎媳妇,你们且住住脚,我有话说。"
刘氏与周氏便立住,等婆母说话。
"如今二娘已经是六岁,三娘四娘也有五岁了,我想着,也是该学起针线来了。若是有天分,多学几年,绣上一幅图能卖些银子,也算是立身的本事,若是没有天分,趁早学些普通的缝补裁剪也是该当的。你们做娘的可有甚么想法?"
刘氏与周氏对视一眼,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喜色。婆母的刺绣本事,就算是在整个宁远府,那也是数得着的,能跟着她学本事,那可真是再好不过了。她们做娘的都是为了女孩儿好,哪有反倒挡路的道理?自然是一千个一百个愿意。
刘氏是做长嫂的,便由她开口:"阿娘说的很是,她们几个小的也很该学些本事了,媳妇们没有意见。"
大苏氏点头:"既是这样,自明日始,你们就买个针线笸箩,放些针线,我便叫她们开始学女红。"
刘氏周氏诺诺连声。
既是分了家,就该一家算一家,她们两个的女儿在二郎家里由阿娘带着,每日还蹭了一顿午食吃,已然是占了大便宜,刘氏周氏也经常往这边送东西来,就是不教女儿白吃叔伯家的粮食,学本事的针线也自然自备,俗话说了,亲兄弟明算账,教女儿白占便宜,反坏了三家感情。
第2蔁
[⒉6168⒌2]
等沈二郎晚间关了铺子回来,大苏氏把这话也跟二儿子儿媳妇说了一遍,又道:"我瞧着咱们三娘手巧,前月里不过是教她打了一遍的四季常青络子,她竟打的很像个样子,早些学起来,日后大了有这门女红手艺,自己也能置些嫁妆,咱们三娘再找个好夫郎,风风光光地出门子。你们也别嫌弃我老婆子多管闲事才是。"
苏氏就笑起来:"瞧娘您说的,您老愿意教三娘,那是她的福气,我们做小辈的感激您还来不及,哪有怨怪您的道理!我只盼着三娘继承了您的天分,日后能学的几分本事,混饭吃也就是了。"
一边又对霜降道:"三娘可不许偷懒,要跟着阿奶好好学才是,要是叫阿娘知道你胡闹,我可不饶你!"
沈霜降不是单纯的小孩子,她前世就是苏绣世家的传人,奈何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她在二十五岁芳龄时死于车祸追尾,再一睁眼就成了沈家三娘子,她自然知道,不管是在古代也好,还在现代也好,人总要有个立身之本,要有个一技之长才好。尤其是在古代这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要想在家里获得更多的话语权,那就是要赚钱多。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经济地位决定家庭地位嘛。她哪里有不认真学习的道理呢?
是以她回答的很大声:"爹爹阿娘放心好啦,女儿一定跟着阿奶好好学!绝不偷懒。"
苏氏和沈二郎看见她这小模样,忍不住笑了出来。沈二郎哄女儿:"是,咱们三娘最勤奋了。"
元娘把最后一盘菜一盘香煎豆腐端出来,一家子就准备吃饭。
桌子上是四个菜:一盘子香煎豆腐,一盘子素炒时蔬,一盘子番茄炒鸡蛋,还有一盘子酱菜。并一盆白菜油渣汤。沈家既不算是很穷,但也不算很有钱,晚间能有四个菜一个汤,就算不错了。
元娘很有长姐风范,她先替阿奶爹爹阿娘盛了饭,再给最小的弟弟和妹妹盛了饭,最后才是她和三郎。
元娘做的香煎豆腐很好吃,霜降一气儿吃了四块,苏氏便不叫她吃了:"三娘不许再吃豆腐,豆腐裹气的,你小人儿家家的,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