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这位姨太太也不是个聪明的,怪说之前都成了亲还得回来投奔主家呢!三郎还小就不说了,可大郎二郎是记事了的,再过不久,他家大郎君娶了新妇,这崔大老爷还好意思说不叫大儿媳妇管家,教一个妾名不正言不顺的管着家?那时才有她母女两的苦头吃呢!崔大老爷为着甚么不肯续娶,也为着甚么抬她做妾,她难不成一点不明白?要是老老实实把三个郎君抚养长大,将来三个郎君哪怕记她一点好,她的晚年也差不了了,毕竟也是有照顾之恩。可如今这样作,只怕把三个郎君心里那一点恩情给磨灭了,崔大老爷一蹬腿,她将来靠甚么去?靠三个素有嫌隙的原配嫡子吗?"

霜降也颇为认同的点点头。你说你要么就一条道走到黑,要么从一开始就不对他们好,捞够本儿,等那位小娘子嫁了,崔大老爷一没了,自己凭借老的钱养老,可你既然前面又做足了模样,这头又这样。人最恨的不是从未拥有过,而是拥有过却失去。不管她先前是不是做秀,只怕是现在在崔家三位郎君眼里也都是作秀了。只怕更是恨她。

何况,崔大老爷崔守仁虽然被称呼一声大老爷,但实际上只是因为他是官,不是因为他家多有钱,毕竟军户又不能可能去做生意,只能往军营里头栽,他是九品官,一个月好说有十贯钱,算是能自给自足,可若是说多有钱,只怕还不如沈家有钱钞。

不过因为是军官,有时候剿匪得的战利品,规矩是上交一半,下剩的先当官的分,当官的分了再当大头兵的分。

崔守仁如今是千夫长,正八品的都头单领两个千夫长管辖的队伍,按这样来说,除去正副都头,崔大老爷就是第二批分东西的,只怕也能有些横财。

第17章

苏氏讲完了八卦,见着李妈妈买了菜回来,立在门口问她:"太太,咱们中午怎么安排饭食?小人也好去整治。"

苏氏打眼一看,李妈妈买了新鲜的胡瓜,番茄,一只鸡,葱姜蒜少许,还有一些儿刀豆,一斤猪肉,一点子蘑菇。

就说道:"中午就做四个菜,一个宫保鸡丁,一个刀豆炒肉,胡瓜番茄你看着安排,这蘑菇倒好,烧个肉片儿汤吃。"

李妈妈一一记下来了,就告退去厨下整治饭菜。

苏氏瞧着李妈妈母女,心里暗暗思衬着:"七月里梨花跟着元娘出了门子,家里就少个女使,三娘现下也是八岁了也很可以把陪嫁丫鬟置办起来,元娘那时是没有办法,家里没有现在宽裕,梨花只跟了她三年就得陪嫁,但这三年大部分却也是服侍她姊妹两个,只怕忠心上头还是略微不足。三娘这里倒还是早早的买了女使,就单服侍她一个人,天长日久的,丫鬟才知道一心为主子想。这样说来,这回怕是得买两个女使才足够了。"

现在沈二郎的铺子里伙计都招了六个,买女使这件事儿他眼皮子都不抬一下子就应了。不过还是说:"买三个罢,买个岁数大些的妇人,阿娘年纪大了,李妈妈又忙着做家事,来伺候阿娘的时间有限,阿娘为了咱们辛苦一辈子,到如今我们也有这份本事,她也该享福了。"

苏氏就笑道:"郎君说的对,咱们阿娘也很该享一享福才是。既这么着,那就买两个略大些的女使,一个专职伺候阿娘,一个就跟着李妈妈操持家事,若是年纪小了,梨花一跟着出门子了,怕是手忙脚乱的。唯独咱们三娘的贴身丫鬟得找个与她年纪相仿的。一块儿长大,只服侍三娘,天长地久的她才知道只有三娘才是她的主子。"

沈二郎倒也点头,想了想又道:"我数着日子,依稀怕是二郎家的礼哥儿要办满月酒了?大嫂子可来请了没有?你心里也有个数才是,再是大嫂子偏爱二郎媳妇,可咱们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