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除了燧商残部,另还有几个原蒙下、魏国、李渡及朱陶残众派遣过来的信使。
几位人物围坐杨相草屋正中的火炉周围沉吟不语。
“诸位,姬武残暴且狡诈,七年前那姬武便是趁着在外处置谋杀鄘王世子,京城空虚,导致鄌王等人趁机作乱,被他血洗于京中,此番病重异曲同工,怕欲又因此作下圈套,好叫我等自动送上门去。”
一个清瘦文人拂了拂大袖,他头上簪了玉花,面上带着几分犹疑。
另有圆脸看似十七八岁的少年闻言则摇头不肯赞同。
“曲则兄此言有理,可此事与太子之事已经传遍天下沸沸扬扬,便是姬武作套,又岂会如此大声势?”
“若太子与武帝当真出事,天下大乱乃是必然,亦是吾等大好良机。此机不可错失,失之必不再来。”
“杨相,您乃燧商相爷,此事您如何看?”
有人并不接话,反而拿眼态度谦逊的请教仿佛世外不问世事的老者杨相。
杨相拿铁勾勾了勾火盆里的木头,方抬眼缓缓打量了周围几人一圈。
“此事传来,老夫便派人前去姬武所在之处打探虚实,诸位,尚请耐心等候,想必不日便有消息传回。”
他操得老,并不直接应话,反而道出派人去打探虚实的事,说话声音缓慢却坚定,虽然带着咳声,身上却是几十年官海沉浮加上世家大族的老辣沉练,一时倒让世内议论纷纷的众人安静下来。
然而一闭眼,一睁眼,杨相身上忽然退下老病残态,迸出惊人的凌厉的气势,像头睡醒的却老当益壮的雄狮,再看向众人的眼神便带着咄咄的杀气。
“太子苏,年幼便显惊人聪慧,十岁稚龄便为监国,及眼下,不过束发弱龄,却大兴农事,大扬教化,大创民生,虽现于人前不多,百姓却无不交口称赞,亦可见姬武对其保护之森严。此子若为吾、为汝等国太子,汝等可会如同姬武般保护他?”
“……自是。”
几人闻言俱低头想了一下,虽面有不甘,却都应是。
杨相闻言便笑起来,一笑后紧接而来剧烈咳嗽,等好不容易平息了,他推开身侧汉子递来的水,锵然而道:“武帝暴行何止吾等国家?自是有人与吾等心思相同,向太子出手。姬武对太子之喜爱,天下皆知,搜刮之财物,每年堆运进京送与太子之数巨,叫人心惊,太子入人眼中,亦是当然。”
“他既所喜太子,太子遭掳,气急攻心而病,亦是可能。”
“诸位,消息虽还未传来,吾等却可便集力揭竿而起,于本国各地游说人民,共同讨伐暴君!夺回领土!”
此话一出,众人俱是一震,尔后或面露沉思,或眼露光芒。
是了,不管这消息真假,天下总是要乱,倒不如趁此机会游说那些残余的国人,揭竿起义,趁机把曾经属于他们的土地抢占回来!
这些人一时思绪纷纷,可提出此议的杨相在说完后就像被人抽去了全身力气,又佝偻了腰身咳了起来。
他低着头用破旧的并不保暖的袖子捂着嘴,混浊的眼里划过一丝水光。
此事若成,便是成了,若是不成,只怕五国民众都要被他一手毁灭。可如此大好时机,他怎能错过?
他的时日已经不多,只望风烛残日到尽头前,这拼死一博的决定,可以成功,可以让他翼下护着的孩子不再活得小心翼翼,可以重归高位,重振燧商。
一四零、妙计(上)
一四零、妙计(上)
各国余孽蠢蠢欲动,京城也动荡渐起。
得到太子被掳的消息,江夫人大笑之后又是泪流不止,她满脸怨恨,哪还有高门闺秀的教养,面孔都扭曲得像恶鬼:“掳得好!若非此子,吾儿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