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两顿的干饭了,若是赶上村子里得了野猪,各家分肉的时候,也能尝个荤腥。到了如今再次扩村,村子里户头到了五十多家,虽然老向的工作也多了起来,可是工钱也自然上去了,成了五百多文,这工钱真心不低,足可让他们祖孙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孙子大了,还能跟着秦家兄弟上山,得些猎物,或是学着采药,增加收入。老向是个有远见的,见着村子里孩子们都读书,也跟着心动,那时候还是他们祖孙刚能吃饱饭的时候,就下了狠心,不让孙子为了挖野菜耽搁了学习,甚至为了让孙子也跟着读书认字,老向求着阿玉,给了他给学校打杂的活计,充当孙子的学费,上下课的打锣,下课后收拾教室,擦洗桌椅,扫地,甚至帮着阿玉收拾属于他们家的牲口棚子,就像是变相的成了阿玉家的长工一般。
阿玉看着这个四五十岁的老人为了孙子付出,这样的辛苦,心下总有些不忍,可是前面说了,这世道总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他也不能因为不忍,就什么也不让他做,不然别家付了束脩的人家怎么说?岂不是制造矛盾嘛,说不得他们祖孙还会被村子里的其他人排挤。
所以阿玉默认了老向的所为,只是从别的地方又帮了一些,比如因为当初这老向住的屋子只是给人晚上值夜用的,就这么一间简单的屋子,没有厨房,灶头,老向每次做饭都是在屋子北面空地上,弄得像是乞丐一般,于是阿玉索性趁着村子再次的扩建,帮着又建了一间六七品米的屋子,和牲口棚子南面齐平,那新建的屋子里还新砌了炕,成了小屋,在原先的屋子里垒了灶,免去了雨雪天气里他们做饭的麻烦。
老向看着自己的新屋,欢喜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虽然这里靠近牲口棚子,夏天有些味道,可是这可是砖瓦的屋子,最要紧的是,这小屋,这垒灶是他早就想做的,不为别的,就为了自家孙子,如今已经十一岁了,他早就想着今后孙子找媳妇的事情了,没有成家的屋子,这媳妇可怎么找?要说他也不是没有想过,在空地上折腾,可是他不敢啊!这里毕竟不是他自己的,是村子里的,他生怕自己做的过了,让村子里人赶了出去,那他可就又要流落街头了。
如今好了,虽然屋子小了些,可是到底是有了,自家孙子如今还认了字,只要要求不高,找个穷人家的闺女还是可能的。等着自己老了,死了,这屋子就能给孙子一家子住,只要这活计不丢,就能一直住下去。一直到自家能挣上些家底,能在村子里买上屋子为止。
算算如今自己一年五六两的收入,加上时不时的孙子打猎采药得的收入,他心里充满了希望,盘算着若是减省些,说不得不用十年,自己也能凑够了买屋子的银子。他明白这是阿玉给他的关照,对于自己的差事越发的上心起来,人家给自己想的周到,自己也不能不知道轻重,为了回报阿玉和村民们,老向每天下午去山上采野菜的时候常背些石头回来,一个人再门口敲敲打打的,收拾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石条,石子,并且顺着村子里的各条街道,慢慢的铺着,想要给村子里铺上石板路。
老向这自动自发的行为赢得了全村的好感,也让大家兴起了大建设的热情,这个时候的路不管是村子里还是村子外头,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泞的让人下不去脚,有了老向这一举动,大家立马想到了石板路的好处,一个个都行动了起来,几乎只要有人去山上就会带着石头下山,于此同时,大家才知道,老向居然是个石匠。
石匠虽然不怎么受人瞩目,可是也不是接不到活的,石捣球,石磨,甚至是在河边建个埠头那都是需要的,更不要说如今大家正在进行的铺石板路了。几家家境不错的甚至凑了五百文给了老向,算是工钱,请他过阵子在河边建个埠头,至于这铺路的事情,那是全村都要出力的,就不给工钱了,全村的老少爷们一起干。这是把老向正紧的当成了村子里的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