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松快。
想到这些,大伯心里也有了计较,便换了一个话题,敲着桌子,问道:
“若是这样,那你回来也好几天了,是不是让孩子们继续上学?”
阿玉的这个学堂在他去科考的这些日子,都是让三郎带着孩子们每天读上几遍书,免得忘了以前教的,其他的便没有在继续,如今他回来了,大伯自然要问问,毕竟虽然这正屋给了阿玉,可是这村长的位置还没有交到阿玉手里,这都是他该管的事情。
阿玉忙不迭的点头,笑嘻嘻的说道:
“正是这样,我准备明儿开始恢复上课,还是老规矩,每天上午两个时辰,下午不用来,学四天,歇一天,大伯,明儿别忘了让石头上学,这小子脑子不错,若是用功些,以后童生是没有问题的。”
大伯一听,立马咧开嘴笑了,儿子有出息那是比什么都强,他也不指望儿子能和侄子一样出息,不过就是像阿玉说的,考个童生他也满足了,不说别的,以后在阿玉这学堂里当个夫子,也是个不错的本事。现如今村子里已经有五十来个学生了,若是人在多些,只怕那三间学堂不够用,到时候阿玉一个人也教不过来,自家儿子岂不是就有了机会?
想到自家小子这才六岁,就已经安排好了出路,他心里那个欢喜啊!忙不迭的准别回家督促儿子读书去了。还是阿玉在后头喊了一声:
“大伯,别忘了,让人和各家说一声,别误了时间。”
“知道,知道,我这不就是回去让大郎他们去和村里各家说呢,咱们敬爱人多,一人走上几家,保证明儿孩子们都来上学。”
阿玉一听也跟着笑了,想想还要准备什么,一会儿出了门,去围屋的大门口边上的屋子里找老向,让他明儿一早敲开学锣。顺带也通知了老向的孙子,明儿开始正紧上学了。不再是背书,可不能偷懒不来。
说起老向,那是大伯捡回来的,那是秦家村刚第一次扩建的时候,村子里因为是围屋,早上开门,晚上关门,为了防止夜间有人进出,或者是关门后有人喊门,村子里专门安排了人轮流守夜,当然这守夜也不能让人就这么干站着,所以在大门口两边,把已经南北横过来建造的牲畜棚子往后各退了三米,一面是个亭子,亭子中间是一口水井,不单让村子里有了近便的打水的地方,还提供了排队打水的人坐下歇息的地方,还有一边则是建造了一间屋子,砌上了火炕,专门给值夜的人休息,也算是一个村子里公用的门房。
有一天大伯娶镇子上卖皮子,遇上了一对投亲不成快要饿死的祖孙,老的四五十岁,小的才六七岁,他看着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当年自己和阿玉,心下不忍,便带了回来,索性就让老向在村子里当了门房,免了村民的这项差事,那门房的屋子足有十二三平米,这祖孙二人当个客厅加卧室的大通间那是足够了,老向是个勤快人,每天除了开门,关门,还主动担负起了清扫村落的工作,连带着后来连夜香郎的活计也做了。
一大早,四五点就开门,然后从阿玉家的牲畜棚里牵出驴,架上车,在村子一顿的转悠,把收集的夜香都送到了村外田地边的积粪堆里,回来再继续清扫村落街道,收集各家门前的垃圾,送到村外一处山脚,这时候的垃圾基本都是属于可以分解的物质,只要堆积起来埋上,过上几十年也就自然成了地里的养分。下午老向就出门,学着各家各户上山采野菜什么的,一直忙到晚上关门。
大伯见着老向做活利索,人也勤快,便索性和各家商量,每家每月出十文钱,作为老向的工钱,就相当于如今的物业费,这扫街道,收夜香的活计算是正式全归了他了,那门边的屋子,只要老向这活计在做着,也一直归他住。
原本村子里三十多户人家,那一个月就是三百多文,能买上黄米四五十斤,也够他们祖孙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