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家就这么一个女儿,等双老百年之后,东西也都是这个女儿继承了。”
秦氏忍不住轻轻摇了摇头,倒是一点儿也不惊讶杨家这般行事。明玉也算是明白了杨夫人打着什么主意,这个杨家还真是有趣。杨老爷刚正不阿,其他人却完全不一样。
说了一会儿杨家的事,总的来说,杨家和楚家一眼,都比不得当年,但杨家还不至于如杨夫人她们三个说的那么艰难。
说完了杨家,话题回到庄子上。夏老有两个儿子,早些年也在外头做些小买卖,后来夏老年纪大了,长子回来帮着打理庄子上的事物。次子在城边区开了个小铺子,都已娶妻生子。夏老本来是掌柜,眼下上了年纪看不出什么,但就凭他说话,就足见是个精明的人。要不,他也未必还留在庄子里,只怕早就同秦氏身前以前那些一一样早被撵走了。话说回来,他能立下,自然也有杨老爷的缘故。
可另外两个庄子,却没立即拿大说安排自个儿的儿子打理。两个儿子,长子帮他,次子也能养活自个儿,用不用他们都无甚要紧,当然,若要他两个儿子回来,也不过一句话的事。其次,他又说自个儿年纪大,长子年轻,比不得王福老练还请王福点拨,态度谦虚恭敬。
夏老比杨老爷岁数还大,今年已七十岁,作为仆人,成亲一般比较迟,却也在二十多岁就娶妻的,他的长子也已四十来岁,孙子都十来岁了,只怕比王福年纪还要大一点儿。
庄子如何管理,还要和秦氏商议,虽然王福得到重用,毕竟对南京不熟悉。夏老这般忠心,少不得是要用他们了。这一点只怕夏老早就想到了,这个人年纪大,头脑却还清晰精明。当年的事,秦氏所知的都不多,只晓得个大概,也不知道他知道多少……
说了两盏茶功夫的话,已到太阳偏西,夏老住在城外庄子上,要回去已来不及,明玉吩咐菊香、菊香去外院收拾一间屋子,王福客客气气地请他去了。
明玉和秦氏说起话来:“娘,您看我们明儿给多少一笔钱?”
秦氏道:“这三处顺利拿回来就不易,虽算下来是四千多两,就给个整数吧。”
明玉心里却有另外的想法:“不如咱们先给三千,后面以后补上如何?毕竟没到年底,进项还没出来……明儿一早叫王福去钱庄兑换成小额银票。”
虽然与杨家人只接触了一两天,可明玉实在担心,那天不留神就被她们洗脑成功了。那杨二奶奶管着家里庶务,自己却也在外面开了铺子。她和秦氏住的三间大屋,里面的东西只怕都是她铺子里的。虽看着簇新,有些却已是早几年淮安都不流行的花样。杨二奶奶还说南京开铺子赚钱,问明玉要不要开铺子。
明玉确实想开铺子,用她自己的嫁妆银子,可眼下却没那个功夫。再者,她要开铺子,也不一定非要盘下杨二奶奶的铺子。
秦氏更了解杨夫人的性子,笑着叹了一声,点头道:“就这么办吧,咱们来来去去也花了不少钱。”
何况,等楚云飞回来,时机成熟,户籍也要迁回来,到时候还要买宅子,倘或不买现成的宅子,也要寻个适合建宅子的地方买下地皮修房子,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
第二天一早,秦氏、明玉过去请杨老爷出面去一趟当地的府衙,那地契上是楚云飞的名字,因楚云飞本人不在,就由秦氏出面。自然,在见杨老爷之前,先见了杨夫人,秦氏将数额大小不等,足足三千两的银票送到杨夫人手里。
杨夫人起先还矜持,说了一通不好意思收下的话。后来秦氏又说了现银没那么多,年底庄子进项来了就补上的话,杨夫人这才无可奈何地收下了。
外头天气热,衍哥离明玉久了就不乐意。虽然明玉也不乐意留在杨家,但杨大奶奶、杨二奶奶实在太热情,杨夫人陪着秦氏出门去了,杨大奶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