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2 / 3)

集生徒,私家讲学。

这会遇上个似乎是天命神授的大王,这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了。就好比这制纸、印书的法子,所以这建书院广招生徒,似乎也不是甚么怪事了。

至于是好事,还是坏事,还得看以后。于是,县长也懒得起名字了,就蔺县书院。发扬光大了,就说是具有蔺县特色的。办不下去了,就说当初的县长颇有眼光,连名字都随便起了。

于是乎,县长满意了,众人好记了……

如果霍香梅知道县长的想法,肯定会在心里吐槽,甚么天命神授,估计就是跟她一样的穿越者。不同的是,人家是大王,她是大娘,地里刨食的农家大娘。

对于书院,霍香梅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不说她受的教育,就是后来她了解的卧龙书院都是元朝才有的,而真正意义上的书院还是唐代才出现。所以根本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就连五胡之后的历史都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改变。

可惜霍香梅尽管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不对劲,可是对于这个时代的历史并不是很熟悉,还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是非而非的时代。整天忙碌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哪里顾得上这甚么国家时势走向之类的。

就算她知道了,又有甚么作用,难道千里迢迢的晕牛车晕到洛阳,然后在大王的宫殿墙门外,像个疯子一样的大叫“我是你的同乡啊……”甚么之类的吗?别逗了。

……

其实这蔺县书院早就在春耕之前就建好了,后来又请了蔺县的木匠之类的打造各种生徒到时候要用上的长板案之类的工具。

再者,这书院是个新鲜玩意啊!尽管之前是县长负责督促工程的,可是这完工之后到底是怎么开展的,还是得去粱邑学习学习的。

所以之后的几个月,县长带着他的妇子孩子仆役一起去了粱邑,事务都交给了程司农,美名曰他去考察了,给机会司农锻炼。

虽说如此,后来县长真的派了人回来,把粱邑里的书院的具体做法都让人抄了,认真的了解了带回来,并不是做了甩手掌柜。

其中最明显的是如何选派山长来打理书院,明确规定这书院分为两大部分,一大部分是类似于以前的精舍,现在叫“庐舍”,会包括讲堂、书斋、藏书阁、礼殿四小部分。另外一大部分则是让程晨明去游说蔺县的大户,让捐赠农田荒地作为书院赖以维持的经济基础的“田舍”。

而作为这两大部分的附属部分的则是山长属、先生舍、诸生斋和库庾等等,这些平时都得有人打理。

幸亏粱邑的书院已经有了完整的一套运转方式,倒是让县长跟司农松了一大口气,依葫芦画瓢就是了。

只是对于程晨明来说,那个田舍却不是很好干的公务了。这蔺县不是没有大户,就算当时战乱,后来迁过来的,或者是本地的都不少。只是要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掏口袋呢?这真的是考验人。从来没有为钱银烦恼过的程晨明,这会倒是揪断了好几根胡子,心疼得他心里将县长暗暗的咒骂了好几次。

不过还好最后这一切都解决了,否则哪有后面八月份公开招录生徒的事。

……

这次书院一共招五百生徒,统一考试,统一答卷,不分年龄,只录取前五百名。也就是所被录取的生徒可能是白须老者,也可能是垂髫小儿。

至于之后的教学到底是如何,还得看所找到的先生是如何安排的。

书院就那么大,如果不是按照粱邑的运转方法,根本就教不了多少生徒。要知道以前的精舍之类的也不过是一个先生带三五个生徒罢了,这会换了教学的模式,也不知是利还是弊,不过暂且看看。

当里正召集新村的所有人开会的时候,把这件事公布出来,并要求参加这次考试的人报名。他需要把名单上交到县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