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3 / 3)

...”

“够了”温文而清瘦的赵谌忽然爆发,咆孝着说:“不求你能当个皇帝亲王,起码有个男人的样子。这话,是母后自尽前说的,你自己看看,你这个太上皇算是个男人,不,是个人吗?”

赵桓一怔,继而怒气勃发,道:“逆子,朕是太上皇,你老子,谁给你的狗胆这么跟父亲说话,你才不是人。”

赵谌冷笑道:“好啊,拿出你这个气魄来见李光,别跟上次吕本中来时那样趴在地上起不来。瞪我有什么用,天下最大的逆子在东京,但他是皇帝,一言可定你我甚至他老子的生死!既然知道怕,还吃不了苦写个屁诗,被人拿住了把柄。前日韩氏跟我说倒了八辈子霉嫁给我,可我何尝不是倒了八辈子霉当了你这个亡国之君的太子!我告诉你,我要活着,官家喜欢诚实人,你不说,那就我去,反正我是真的一点也没有参与。杜岩首告杜充都能做到知州,我不信九叔父不给我一条活路。”

“好好活着”是赴死的母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他不会为愚蠢的父亲陪葬。

第八十四章:过继风波

孟太后去世了,但是她留下的风波依旧没有停止。

其实世人都知道,孟太后的历史使命在赵久坐稳了皇位,也就是以南阳为陪都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但是这丝毫不能否认她的历史贡献,所以赵久下令按照最高规格给这位三立两废(最后一次是张邦昌等拥立她为宋朝太后)的传奇皇后发丧。

这就产生一个新问题,哲宗无嗣,谁来当孝子呢?别看赵官家说的言之凿凿,他当初把赵子偁的次子送到孟太后膝下抚养,未必没有其他想法,只是没想到孟太后去的这么快。赵官家觉得自己亲自为丧主,吏部侍郎李经就问道:“官家是以侄子之礼,还是以嗣子之礼?”

这话算是问道要害处了,别说再做的重臣,就是东京城里说书的卖烧饼的,都知道赵官家对他老子太上道君皇帝啥态度,也就是靖康之耻实在让人痛苦,赵官家本人又实在争气,才没人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做文章,但臣子们总希望自己辅左的君王百年之后没啥骂名,但赵久的脾气是连一点体面都不给二圣刘,众卿家拗不过这位主,只好曲线救国,想到过继到哲宗一系这个好办法。

毕竟哲宗算是神宗长子,孟太后又对官家有册立之恩,官家一旦过继,不仅算是知恩图报,皇位更加名正言顺,而且还可以最大程度上摆脱二圣的恶劣影响,毕竟只要手续办完,两人自动成为叔父和堂兄,血缘没变但是宗法上可就大大不同了。

李经一起头,底下的重臣那个不是人精,纷纷对哲宗歌功颂德,说他身后无子嗣是多么可怜可惜,官家您应该奉献自己成全礼法,这是大大的孝顺。

这不知道的,这文治武功还以为说的是柴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