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1 / 3)

赵久自己也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反正这个时空那么多事都不一样了,但他一个现代人,总觉得怪怪的,而且关键此事是加分项而不是必选项。

说句大话,哪怕赵家两位祖宗复生,他赵久的皇位也已经不可动摇了!

于是他道:“太后新去,朕知道各位的意思是借这个机会,厘清宗祧,但是朕觉得还不是时候,毕竟涉及礼法,那些道德君子能给朕整出个万言书来,实在没有耐心。这样,朕以子礼为太后服斩衰之丧,等太后下葬之前,解决这件事情。”宋朝制度,帝后生前不修建陵寝,等到死后七月修好了直接安葬。

当然也有例外,就是格外讲究的太上道君皇帝,不过大概率他是用不上了。

他都这样说了,等于是留了余地,宰执们都不敢过于逼迫,只好商量起了国家大事,赵鼎身为首相,当仁不让地道:“官家这二十七日需要为太后守灵,非重大事务不可打扰,今日请先定个基调吧。”帝王守孝,以日代月,但守孝期间还是很严格的。

赵官家颔首,道:“好,朕一样一样地说,首先赵尚书(赵元显)说的对,凡朝会、宾客、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延、册封事,国丧期间皆停下。凡外吏朝觐,诸国使者,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由鸿胪寺主持。”

鸿胪寺卿王伦赶紧出来接旨。

就是黄河的事不能停,尤其是东京以东必须在注意防洪。此时交给尤提督负责,上游考察建立堤坝之事由赵通判负责,所有河道事务萧恩萧御史都有权越级监督。刘洪道总览,另外需要注意在宁夏植树,这是十年之计。都不要停下。”

众大臣忙称是,其实赵官家这一次巡河成果已经很显着了,至少东京附近就没有洪涝灾害。

“再就是燕京的事,胡寅可有奏报?”

张浚接着道:“好叫官家知道,胡寅奏称已按照官家意思,在丰台和朝阳售卖房产铺面,很是缓解了新都的经济压力,年前燕京四门都能修好,扩建道五环的话还得明年,请示官家要不要为城门赐名!”当然他还说官家可以来过年,谁也不会多嘴的。

“这不是急事,叫他用心即可,另外催一催海港......算了,他办不来这个,朕守孝之后自己来吧。还有一事,太后之丧礼虽是国丧,不可过分扰民,官员之家白幡七日即可,百姓者三日。”

开封府尹阎孝忠立即领命。却听赵官家又道:“还有,今年就不举办科举了,前些年招考进士已经很多了,今年缺口不大,就不要为冗官造成隐患了。”

宰执尚书们虽然各有心思,但还是应下了,进士又称为天子门生,天子说今年不招生了,谁也管不着啊。

“最后,皇子公主服丧七日后,就请韩世忠和岳飞带到岳台,体会一下什么叫军人操练,不要长于深宫什么都不知道!”

韩世忠和岳飞万分无奈地接令,对视一眼,想着商量一下如何放水,细皮嫩肉的小皇子,你真当大头兵给整治,他们可没这么大的胆子。

说完这些,赵官家留下一众一套白衣罩在官袍外面,白绫系在官帽上的大员,回后宫灵棚里守孝去了。官员也得守孝,但总得留下办公人员,一般都是轮换着来。

其实现代人对古代礼法的严苛很不能理解,居然二十七日结庐而居,只吃白粥,想饿死孝子啊!

他头三天一是做做样子二是真心送这个伯母一程,到了第四天就觉得差不多了,就命令杨沂中晚上给他送点肉食进补。第六天,忽然灵光一闪,伯母的经历和朝鲜那个仁显王后何其相似啊!

他虔诚地跪在灵前,准备再进行一次抢救性抄袭。

不过赵久不在朝堂的六天,可谓是风云突变,以至于第七天事情严重到打扰了守孝的赵官家,请他亲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