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三叔看完这个点评,又翻到下一页,郑二哥却是说做女儿的不该不孝父亲,怎能任由父亲流落乡野?不知著者写这故事做什么?天理循环一点都没有。
最后一页也写满了点评,戏剧该起教化之功,而非腐蚀人心。观此书中四个故事,恶人不得报应,善人多有曲折,实在不该不该。郑三叔以为儿子感慨完了,却又瞧见儿子写了一句,爱丽丝小姐虽聪明,可毕竟红毛人是没受过教化,果真不同。爱丽丝小姐?郑三叔瞧着这个名字,把整本书又翻了翻,书的第一页上,有个洋文字,原先郑三叔以为这是印上去的,这时仔细一瞅,才发现是写上去的,不过是因墨不一样,颜色浅了。
作者有话要说:爱丽丝送给郑同学的书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集,原本是想让郑同学看看欧洲流行戏剧,结果被郑同学一顿批评。
虽然教科书上提起明清政策,都只用闭关锁国一笔带过。
但事实上,即便在海禁最严苛的年代,中国也很有限的放开几个港口,允许他们停留并且在那做生意。毕竟洋人带来的被斥为淫巧技艺的东西,其实很讨上层人士喜欢。不过一来洋人不被允许进到内陆腹地,二来官方非常严格地控制他们的消息。除非是做这行生意或者很上层的人,才会知道这些。比如说红楼梦里,就有俄罗斯国来的孔雀毛氅衣,法兰西国来的药。但在同时代的作者笔下,你是看不到这些的,因为他们接触不到。
而洋人聚集最多的地方就是澳门,很多同学看到澳门这个地名总觉得很雷,但澳门做为地名,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
☆、第229章 猜想
瞧这笔记纤细,像是女子手笔。郑三叔又仔细瞧了瞧,越发肯定自己的怀疑了。难道说这本书是这姑娘送他的?儿子竟和人做些私相授受的事?郑三叔的眉皱的更紧,暗自后悔当初在广州时,该寻个懂洋文的问问,瞧书上到底写了什么,这一去了扬州,哪里能寻到这样的人?
心里存了心事,这回程也就快些。船到宁波,郑三叔雇了两辆车,一路往扬州去。
看着扬州城在望,郑三叔想着该怎么和自己女儿说说这个疑惑,若真是个什么爱丽丝小姐送的书,当初就该好好地问问这位爱丽丝小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郑三婶接了郑三叔,见他眉头紧皱,还当他是因为没有找到儿子才这样,这么一想心里就酸起来,想安慰丈夫又怕自己落泪,不安慰呢又怕丈夫伤心。
倒是郑三叔换了衣衫,洗了脸在那喝着茶就瞧着郑三婶:“我这不在家几天,你长本事了,还去湖州帮你女婿谈生意。”
“什么谈生意?不过是因为胡嫂嫂,你记得的,她男人是在三老爷那边专门管这事的,我老着脸皮这么一说,他们也就卖我一个面子罢了!”郑三婶见丈夫主动提起这件事,也就笑着打岔。
郑三叔叹一口气就道:“我们能帮的也就这些。儿子的事,来回信上已经说明白了,多的我也就不多说。只是……”这两个字才出口,郑三婶就掉泪下来,接着把头别过去,等转回来时已经不见泪了:“好了,你今儿才到家,好好歇歇,别说那些事了。这几个月我也想通了,就当没生过他!”
话虽然这样说,可郑三婶还是用手捂住嘴巴,难以抑制的哽咽从嘴巴里逸出来。郑三叔叹一口气,刚想安慰妻子,丫鬟就在外头道:“姑爷姑奶奶回来了!”
说话间,嫣然已经和容畦并肩走进,根哥儿牵着妹妹走在后面。
瞧见自己外孙,郑三叔就乐出来:“根哥儿大了,越发懂事了,都会牵着妹妹走路,会照顾妹妹了。”
根哥儿小心翼地牵着妹妹跨过门槛才对郑三叔比划:“我三岁了,不,娘说,四岁了!”郑三叔把外孙搂过来:“还记得外祖吗?”
根哥儿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