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1 / 2)

汪掌柜点头,“有些贫户,买不起种,田地就荒着,往衙门去借贷,又怕收成不好,还不起利钱,便会找我借。”

“朝廷借粮几分利?”

“看年头,灾荒年通常不收利钱,甚至还会开公仓,发放种粮。不过这两年年生好,收成也还不错,便收一分利。”

“一分利倒是不高。”

汪掌柜叹道:“是不高,可土地又有肥有荒,收成也不一。分到肥田便罢,分到荒田的,粮种下去,一年也锚不出多少来,莫说拿粮换钱了,便是一家人温饱都成问题。届时这一分利,便是横梁,倒下来就要压死人。”

这倒也是,一文钱还难道英雄汉,更莫说穷苦老百姓了。

胥姜又问:“兄长借粮,不收利钱么?”

汪掌柜摇头,“不收,待秋收后,按本数儿还上便是,若粮食有富余,便给我留着,不再卖给别家。”

“如此也算是两相便宜了。”且也是善事一桩。

汪掌柜看着天色,催促道:“时辰不早了,赶紧动身吧,晚了怕回不来。”

“好!”说走便走。

两人都套了车,又嘱咐好各自店铺中的帮工守门待客,便赶着驾车由金光门往城外去了。

胥姜要去的三个乡塾皆位于西郊,分别是渭阴乡、灵台乡和青槐乡。

汪掌柜听后迅速理清出路线,决定两人先去最远的渭阴乡,再顺着沣水河前往灵台乡,最后自青槐乡回城,如此省时也省力。

晨光熹微,朝暾初露。

汪掌柜在前领路,胥姜紧随其后。

两架驴车,一架拉着温饱之粮,一架拉着精神之粮,踏着春风,往那希望生发的田园而去。

第112章 一百一十二斩·出城送书

由金光门出,离官道往北而上,一路畅通。途经四五个乡镇,历时近两个时辰,两人才终于抵达渭阴乡。

经过刻有‘渭阴乡’三字的界碑,二人下车步行。胥姜锤了捶腰,只觉半身都快被颠散架了,犟驴也累得直喘气,随后四处寻草找水。

最后找到一条小沟渠,扯着头奔过去,胥姜没留意,差点被它带进沟里,站稳后忍不住重重给了它一巴掌。

这巴掌对犟驴来说根本不痛不痒,它一到沟渠边,便迫不及待地将嘴杵进水里,吸了个痛快。

汪掌柜也将驴牵过来饮水,他身量敦实、皮糙肉厚,又因常年在乡里跑,一路下来倒觉平常。

两人站在小沟渠旁往外眺望。只见近处绿秀新发,春蔬满畦,远方风起麦浪,碎花如雪,又有灌沟如脉,伏并阡陌,桑桃杏李,缀植垄头。

其间农人农事,或掏沟通渠,或赶牛犁地,或翻地砌垄,或栽秧洒种,一派繁忙景象。

胥姜深吸一口气,灌了满腔麦花清香,顿觉心旷神怡,疲乏也消减不少。

汪掌柜瞧着麦子长势良好,期盼道:“再有两个月,就该割麦了,今年应该有个好收成。”随后又对胥姜道:“届时可别忘了你的甜醅子。”

胥姜哈哈一笑,“记着呢。”

两人又站了会儿,见两头驴都快将沟渠旁的嫩草啃光了,汪掌柜说道:“歇息够了,走吧,我先带你去乡塾送书,再去巡田。”

“好。”

二人复又赶驴驾车,往前方村落行去。

大盛所有乡,分五里而治,一里五邻,一邻五户,渭阴乡也不例外。每个乡最少也有四五间乡塾,有大有小,有公有私。

可公塾只有一间,通常由乡长与当地望族们合力开办,余下的都是私塾。通常乡里有名望、有财力的乡民们,会将孩子送去读公塾,而家中钱财不济又想孩子读书出人头地的,便送去读私塾。

一些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