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宝珠让桂娘提早张罗晚饭,陪宋母吃完后,歇息了会儿就让刘叔送宋母回杏花村。

宋母回到家,听说老二媳妇回娘家住几天去了,心里疑惑,这老二媳妇娘家日子可不怎么好过,她会回去?

于是将宋二喊过来,问道:“老二,是你让你媳妇回去的?”

宋二摸了摸脑门,憨笑道:“娘,我媳妇她想岳父岳母了,我让她回去住几天。”

宋老太呲笑,这老二媳妇会想念娘家?

简直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说道:“行了,反正只要她不犯到我头上来,我也懒得操心,你是她男人,她要是犯错了,该治的时候就不能心软。”

老二这个憨货,以前就是太心软了,每次收拾她婆娘都是高高拿起轻轻放下,这回狠得下心来也算是头一遭。

“对了,你们究竟想好了要送孩子上学没?你小妹可是很关心鸣哥儿上学的事儿,她今日跟我说了。

若是鸣哥儿去上学,到时候差人送笔墨纸砚过来,正哥儿和鸣哥儿各一套。”

宋二听自家妹子这么关心鸣哥儿,高兴道:“冲小妹这么看重鸣哥儿,儿子怎么也要送他去上学。”

宋老太摆了摆手道:“行了,愿意送孩子去念书就好。”就怕老二这憨货受他媳妇的影响,不愿意送孩子去念书。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宝珠要么待在家里陪两个孩子,要么去隔壁坐诊或者炮制药材。

“六弟妹,今日还真是稀奇啊,竟然见你来织造坊了。”赵五嫂在站在门口看到走近织造坊的六弟妹,打趣道。

自打六弟去省城后,六弟妹也爱不出门了,今日过来还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啊。

“五嫂把织造坊打理的仅仅有条,我经常过来作甚。”赵五嫂早已能独当一面,压根不需要自己操心这织造坊的事儿。

如今织造坊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只有五六个人的小规模作坊,光织娘增加到十几个人了。

而且前几个月赵五嫂找村长批了块地,把织造坊的场地搭建好了,如今已经搬进来了。

昨晚听银耳说织造坊第一批纺了花样的布料已经生产出来了,所以今日过来瞧瞧。

赵五嫂见六弟妹夸自己,也不害臊,兴奋道:“六弟妹,你是过来看纺了花样的那批布料吧?”

赵五嫂也没想到织造坊这么快便能纺出带花样的布料,不过这也多亏了六弟妹家的银耳,要不是有这丫头的指点,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纺出来。

等这批带了花样的布料送到镇上布庄,肯定能大赚一笔。

宝珠见五嫂兴奋得就差手足舞蹈了,便知看来这批布料着实不错,道:“五嫂快带我也去瞧瞧吧。”

赵五嫂领着宝珠进了织造坊,一进门,原本躺着的看门狗迅速站起来对着宝珠狂吠。

宝珠吓了一跳,这织造坊什么时候有了条狗。

赵五嫂忙对着看守大门的狗呵斥几句,这狗才渐渐停止吠叫。

赵五嫂转身对六弟妹解释道:“这是一个月前从村里张婆子家牵来的狗,负责帮我们看守织造坊。”

织造坊晚上没人,赵五嫂担心有人来偷东西,所以请村里寡居的张婆子晚上过来守着,后来她家狗也跟着过来了。

于是赵五嫂索性让这狗在织造坊住下,负责看门了。

衙役报喜

衙役报喜

宝珠见这狗还挺凶猛的,确实是个看门的料,笑着打趣道:“五嫂,你给咱这守门的大将发工钱了没?”

赵五嫂笑道:“怎么不发,我不但给它发工钱,还好吃好喝伺候着它。”

两人说说笑笑,进了织造坊。

这新搭建的织造坊还挺像模像样的,各有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