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得好大一笔银子。

舍得自然舍不得,可家里的生意是三丫带来的,一个月能赚这么多钱也亏了女儿,有就拿出来一些。

若是没钱,许娘子肯定不会考虑让崔如英去读书。

有了钱,许娘子也不想太小气。

这侯府的先生跟当初崔大郎去读书时的先生肯定不一样,多读点书,定然有好处。

崔如英怔了怔,她没想到许娘子要问的是这个。

陆云蓁也松了口气,她还害怕许娘子不答应呢。本来也没想过束脩,不过既然许娘子提了,就象征收些,也省着她们觉得受之有愧。

陆云蓁觉得,按照给许娘子的月和赏钱算,一年二两不算多。

她道:“束脩一年二两银子,就从你月银里扣吧。读书下个月初五开始,小儿家也不必太累,每日上半天就成了,上个五日就歇上两天。”

女儿家启蒙和男子启蒙不同,女儿不用考取功名,能读书识字就是锦上添花了,男子自然要更严苛一些。

不过就算如此,请来教书的也是朝中大儒,搁别的府邸想请都难的。

二两银子对许娘子来说倒也还好,她笑了笑:“都听三娘子的。”

她嘴笨,也不会说感激的话。

崔如英认真道:“多谢三娘子惦记着我,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陆云蓁笑了笑,“既然有这机会,就好好读书。也不必顾忌她们是侯府的姑娘,更不用藏拙。受了欺负就和我说,万事有我和三爷呢。你是咱们燕归堂出去的人,别害怕。”

崔如英这会儿倒是听出来陆云蓁因何让她去读书了,受恩于她,回报一二也是应该的。况且,不管因为什么,给她的是实打实的好处。

崔如英点点头,道了声好,“三娘子请放心,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我不会辜负三娘子和我娘的一片苦心。”

陆云蓁不禁想,就这一番话,由一个七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来也不易。

大房的女儿会说话,也得侯爷疼爱,虽说自家的孩子好,可是那是没跟别人家的比过。

二房养得娇些,陆云蓁也听孙惠茹抱怨过,二房三房是嫡亲兄弟,若是能带着一块儿读读书也好,不成也不会让大房的占尽风头。

崔如英能去正合适不过。

陆云蓁觉得如英二字甚好,女儿家若柔弱,可“如英”二字却带着股子韧劲儿,听着朝气蓬勃的。

也到正午了,陆云蓁没有久留,让母女二人回去用饭。

二人行了个礼,许娘子是拉着女儿的手出门的,回到屋里,饭菜已经在桌上了。

崔如英忍不住高兴,在许娘子往外拿饭菜的时候笑着看她,“娘,你可真好。”

这话说得慢,听着温温柔柔,跟春风似的,许娘子点点崔如英的鼻尖,道:“这就好了呀。”

饭菜一如往常,但崔如英就是觉得,今儿的饭比以往的好吃。

许娘子察觉出女儿高兴了,在正屋时她也看出来了,女儿想去。

她最怕的是女儿被侯府富贵迷了眼睛,什么都不顾了,一头热赶上去,偏偏这样才最被别人瞧不起。

三娘子那样的人,什么人没见过。

但崔如英挂念家中,一来一回那么远,都回去好几次了,从没有不想回去过。

可见没有像许娘子想的那样,扒着侯府当家。

想读书就读吧。

侯府的先生,一年束脩才二两银子,不算多。况且,陆云蓁总给赏钱,算下来也没花什么钱。

二两银子估计还是少要的,别人哪儿有这样的机会。

若是三娘子想把女儿留在侯府,她肯定不会同意,但读书是好事,她也不想困着女儿,把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