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写下,二丫跟着崔如英认了几遍,“我好好学。”

崔如英看二丫眉眼的喜意不作假,看来是真喜欢做菜,这倒是让她想到了另一桩事。

如今崔大郎在书院读书,若是能考取功名,肯定是要一直读下去的,这样一来成亲自然会晚。

家里不缺银子,四郎五郎以后肯定也去读书的。

崔大山呢性子本分老实,家里铺子开了有些日子了,从她爹最开始包包子送包子,包揽铺子大小事到如今渐渐不管事儿,反而重新拾起木工活儿,也能看出来,崔大山在这做生意上头并不热衷,也帮不上什么忙,反而木工活儿做得很不错,也能赚钱贴补家用。

许娘子明年就回来了,倒是能在铺子帮忙,不过性子也老实,崔如英觉得也不宜管事儿。

她想得远,这铺子能赚钱,日后这铺子谁管着呢。

明年三月份有童试,不出意外的话,崔大郎会去试试,就算这次考不上,应该也会继续读,来年再试。

四郎五郎还小呢,许娘子崔大山也不成,崔如英自己有酥饴斋,还有小火炉,家里的铺子倒不如让二丫管。

也只能二丫管了。

毕竟二丫是厨子,开铺子怎么可能不会做菜呢。

至于崔大郎和两个弟弟,崔如英是觉得男儿志在四方,总要自己去闯一闯,不能依着家中。

能供他们去读书已经很不错了,就像崔大山也能依着自己的本事赚钱,他们也该如此的。

而女儿家嘛,在这世道做事总要难一些,而二丫的性子随了崔大山和许娘子没错,但也能掰一掰。

就如这两日这般,休息还要在家洗衣做饭,这就不好。

若是日日包包子赚钱,日后的铺子还要分给兄弟们,崔如英都不乐意。

崔如英笑了笑,“二姐,我觉得算账也得学。你说一个包子用多少面,包多少个馅儿,花多少钱,这些你总得知道吧,不然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包吗。

学了算账,包包子都快一些的。这样,我先教你,我不在的时候你多问问赵掌柜。你学会算账,包子包得更好了,我就多教你几个做菜的方子,如何?”

二丫也觉得这样也成,一边学做菜的方子,一边学算术,她学得认真,倒是不像以前一样,今儿学了明儿就忘。

崔如英直接把地三鲜、酸菜鱼、金钱蛋的方子教给了她,为了二丫多学几个字,写得十分详细。

还托了赵掌柜教她算术,若是二丫休息的时候想来铺子帮忙,就去前头,多接人待物。

不过也没几日,因为赶到腊月二十五,崔大郎就从书院回来了。

一路风寒,崔大郎就带了个小包裹,这回放假时间久,加上明年童试,所以崔大郎还带了两本书。

上回月底崔大郎回来的时候崔如英没赶上放假,两月不见,崔大郎又长高了些,人也瘦了,哪怕穿着冬衣都能看出他清瘦许多。

崔大山看着心疼,直说在家多吃点儿补补。

崔大郎笑着道:“倒不是累得瘦,就是长高了显得瘦。我在书院一切都好,吃得也不少,爹不用担心我。”

他不是特别累,也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寒窗苦读能磨练人的意志。

如今家中生意很好,也买了宅子,崔大郎想读出个名堂来。所以这回回家他打算上午看书,晚上来铺子帮忙,也省着晚上费烛火。

正好明儿赵掌柜,刘婶儿他们也放假了,不过李丰收还在铺子,他家里就剩他一个人,在铺子还热闹点儿。

不过崔如英有自己的主意,催着崔大郎去读书,问了只说现在客人少,不用帮忙,多个人在铺子也是闲着。

铺子的生意的确没月初好了,年前这几日连书院的包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