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然的假设。
“苏云卿,你是不是太看得起自己了?”
这话听起来很平静,却莫名比怒斥要更惹人惧怕。
宋知砚从没说过这么重的话。
苏云卿闭了闭眼,半晌才轻声道歉:“……对不起。”
宋知砚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对不起,是我没控制好情绪。”
再开口时,语调温和,是循循善诱的劝导。
“当时,你已经报了警、联系了救助站、告知了紧急联系人,他们都已经赶到现场,展开救援。”
“云卿,你得清楚,你不是唯一一个想要帮他的人、也不是绝无仅有的能力具备者。”
“你得学会相信我们的同伴,他们同样受过专业的训练。就算你没能及时出现,也会有好的解决方法。”
“如果,万一呢……”苏云卿呢喃道。
在挣扎的成长期里,他曾经求助过儿童局,却因为工作人员的敷衍而没能得到帮助。
他至今仍记得那种孤注一掷、却满盘皆输的绝望。
没有答话。
半晌,头顶被某人谨慎地揉了两把。
“傻孩子。”是怜惜,是喟叹。
“你没有责任去背负他人的命运,而他也没有义务去替你实现过往求而不得的‘被救出火海’。”
这话很熟。
类似的话,苏云卿也对这名来访说过。
但他们都没能做到。
苏云卿苦笑了一声,想:真是“劝人容易,劝己难”。
宋知砚在床边坐下,伸出手,拍了拍苏云卿的肩膀,与他平视。
这时,他没了教诲的姿态,更趋近于朋友之间的提醒。
“我们之前讨论过这一点,对吗?”
“你对很多人的同情和帮助,并不是纯粹出于‘共情’,而是掺杂着被唤醒的创伤和情绪。”②
“你一遍遍地、超出能力范畴地救别人于水火,本质上是想要救出那个曾经的自己。”
宋知砚瞥见这人眼里的怅惘,浅笑着问道。
“之前,那个被家暴的模拟个案,我们是怎么讨论的?”
“心理咨询不应该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审判,我们没有资格用非黑即白的视角去一厢情愿地干涉来访的个人选择……”
“尊重和理解在某些时刻代表的意思是……?”
宋知砚挑眉,截断了苏云卿的长篇大论,直击要害地挖出了空,等着眼前人接话。
苏云卿长叹了一口气,有些痛苦地回答道:
“代表……我们要‘允许’别人‘受苦’。”
宋知砚扬首,不再言语。
他教学生时,总提倡点到为止。
方才多说的那一大段才是意料之外的情绪反应。
眼下该说的、想说的都讲完,他觉得已然足够。
“对不起……在这一点上,这么多年我还是毫无长进……”
“抱歉,还要劳累您替我收拾问题。”
宋知砚摇了摇头。
在他的认知里,教育本就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精力去铸就的过程。
而成长也离不开日积月累的亲身实践和体悟,绝非一朝一夕便能一蹴而就。
“对于这个行业而言,按照你的从业年龄,还只能算是小朋友。”
“咨询师也是人,而作为人,就自然而然会有自己‘固着’的部分,这很正常。”
“我也只是想提醒你,这种‘停滞不前’或许代表着,这里有你的个人议题,而这个议题对你无论是你的个体成长、还是作为咨询师的职业生涯而言都特别重要。”
“那我这些仍旧迫切的‘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