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令从便与他对面坐下来:“怎么?”
陆书青遣走门外伺候茶水的宫人,从案上千头万绪的卷帙间摸出一张纸来,按在陆令从面前:“一刻钟,几句话,爹与我交个底。”
陆令从定睛细看,只见那俨然是一张大齐舆图,却不是市面通行的版本大小,上面密密麻麻注满了小字,诸州郡军、政、财、律各司长官的名姓、出身、派系,标得一清二楚。
陆书青绘制这张舆图时字迹用了朝中人人都能写来的台阁体,便是遗失被人瞧见,也不会轻易攀扯到他身上。
“我去过含章殿,姑姑不肯与我多说,可我猜,她是去守北方边州的这个冬天了。”他抬起头望着陆令从,“但我又想,姑姑既然要亲自去,一来是她困不住,二来也是情势的确紧迫,至少是等不及母亲或诸位世叔慢慢扶植起可与虎师对等的势力。说到底,姑姑北上,是为了确保漠北趁虚而入发难时,不会左右到京中起事的结果。”
“所以说,”他低声下着结论,“就在今冬了吗?”
陆令从沉默了一会儿:“你不想娘早些回家么?”
陆书青摇了摇头:“当然想,我只是以为,少说也要一二年光景。”
最开始陆令从与谢竟也是这么预料的,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可想而知的是谢竟想要取得相府真正的信任相当相当难,但头一件,他们没有预料到崔淑世会伸出援手,更没有预料到崔淑世在相府一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崔夫人在,可抵消谢竟行走王家的许多掣肘。
当然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谢竟臂上的剔骨弦便是,只不过陆令从不知道罢了。
第二件,是更难以人力预料到的天时。陆令章登基以来的三年之所以大略平稳无澜,也是因为天公作美,农事无虞,而今岁肉眼可见的会是一个酷寒严冬,朝廷上一次应对类似局面已是近二十年之前,有司几乎彻彻底底换了一回水,能否承担、能承担到什么地步,全然未知。
江南冬种菜果,又近京城,百姓虽然亏收,可倒还不至于吃不上饭;而江北广袤的粮地一旦受灾,动摇的便是安身的根本。捱过雪灾和明年的春涝,看似是要松口气、缓过劲来的时候,却恰恰正是最易民心摇动、生变作乱的时机。
陆令从从来没有对陆书青说过“小孩子不要操心这些”,他想了想,试图用一种更直观的语言将这件事解释给陆书青听:“灾涝之后,朝廷在赈抚之外,必然会改制变法以兴百废,然而众门阀绝不会容许改制波及到本族利益,更何况主持改制的多半也是王俶本人,更不必期待根治。能改的部分实在十分有限,不能改的部分则像一块瘤子,丑陋显眼又顽固,两厢一对照,自然激起民怨沸腾。”
百姓看到的是最直观的东西,哪里的人日子过得好,从哪里来的流民少,哪里自然就是矛头所向。而如今朝廷的喉舌琅琊王氏,自晋室南渡以来,圈置的大片产业,正是位于浙东、会稽、绍兴等地的千顷佳土良田。
“王俶这个丞相做得并不尸位素餐,不曾有过劳民伤财的恶迹,但归根结底,他爱的民,仅仅是王氏门户庇佑下的那一小部分子民。可在这之外,大齐的土地上,尚有千千万万没有被庇护到的百姓。”
“这是权在臣子与权在天子的一个根本区别王俶只认他王家产业上的那些佃户为民。其实换作随便一家在这个位子上哪怕是你的母族陈郡谢氏为自家门庭谋划,都是一样的。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祖父、叔父、姑姑、你与我,我们必须要、不得不负责的,是四境之内,天下苍生。”
“我能明白,”陆书青轻声诵道,“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当百姓看清楚,在艰难时世前,朝廷真正庇护的却并不是本该庇护的,王家这些年最无可指摘的底气民心,也就必定出现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