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最近,逢路过一家米粮铺子,正好瞧见里边热闹的场景。

因着五陵镇有些村子在落谷处,比其他处暖热,加上地里肥沃,庄稼能两年收三岔。

十一月正是第三茬下土的时候,米粮铺子热火盈天,进进出出都是村里庄稼人打扮,背篓肩上扛的米袋子沉甸甸的。

五陵镇不算大,但是最多的却是粮食铺子,毕竟老百姓面朝黄土半辈子,收成都在庄稼上。

只是瞟一眼,就能看见米粮铺子里伙计称斤两,账房噼里啪啦拨拉算盘的忙碌身影。

王二麻子见她停下,顺着她视线看过去,见是米铺子,道:“家里米还有两大袋子,够吃到年后了,用不着买。”

庆脆脆满心都是家里的海货生意,被丈夫的声音唤醒,猛地眼神一亮,道:“我知道了。”

王二麻子:“知道什么了?”

庆脆脆含笑不解释,只说且等着看吧。

她猛地想到上一辈的一件事情。

她伺候主母白氏算账管家,隆冬大雪前的时候有一农官求见县太爷,进言今冬霜雪过多,历算推演明春水汽不丰,会耽误春种。

今冬的那场雪确实是大,上一世她殒命的时候就是盛雪时分。

自然也不知道那农官说的对不对。

不过主母白氏让底下管事大肆购进米粮的事情却是真的。

于是从码头看过出海情况,她便给当初外出别的村子收海货的骡子工下了新的工活。

“你们四个各自商量要去的方向,但是不能往同一镇子上去,来回调换,若是别人问起,只说东家来年要卖酒,所以收粮。每人每天要收满两百斤的米。”

那四人都是花溪村本村人,之前帮着走山路收海货,每天能赚十来个铜板的辛苦钱。

但是一进到十一月,东家说海货不多,所以隔三天收一回,工钱自然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