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也猜到王雍这损友定是故意拿先生诱他回京,他却不得不回。
林闻安叹了口气,他还是半大孩童时,阿爹忙碌,娘体弱多病,还有幼妹要看顾。阿爹干脆将他送去姚家读书,他几乎是在姚启钊的照料下长大的。
那几年,先生已痛失独子,只有五岁的孙女还在潭州外祖家抚养,他反倒像姚先生的亲子似的,受他教诲、蒙他顾惜、得他资助。
直到他中了进士,入侍东宫,很快又身陷囹圄、酷刑加身。阿爹说,那时形势严峻,晋王的爪牙在四处抓人,人人自危。咱家人薄位卑,求告无门,姚先生好歹有些门生故吏,为营救你,他这么个不肯收孝敬的人,近乎掏空钱财四下求人,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好歹买通几个刑卒,施刑时收了手,保下你一命。
林闻安攥住刀柄,侧头望去。
窗外,雪打窗响,已是簌簌落雪的凛冽寒夜。
不知先生可好?
只盼一切来得及。
第24章 郎君,要买些什么?
雪沫子簌簌落下, 如盐粒儿一般在夹巷的石板路上撒了薄薄一层,但若是这般下一夜, 第二日起来,定是天地一白、茫茫积雪。
孟庆元撑着伞往巷尾那热闹处走去,心里还疑惑:前次休沐归家,他还听四弟叹息姚小娘子如今好生可怜,日日晨起卖鸡子儿。
这才几日功夫,她铺子都开起来了?
孟庆元觉着十分稀奇,不过他家今春才迁来此巷, 与姚家不太熟悉, 姚小娘子更是面都没见过, 心里的新奇比惊讶要多。
行至半途, 那香气在风中愈滚愈浓。他也能看清了。
被人群围着的果然是姚家, 姚家院门开着, 墙上新做了个大窗子,支起木板,摆满各色杂货。透过那窗子看进去,里头点了不少亮堂堂的油灯, 将一排排齐整货架上的粗瓷碗、竹壳暖壶、牛皮纸捆的烟丝都映得清清楚楚。
窗底下摆了只炉子。
那炉子是黄泥陶炉,双炉眼儿, 炉体约有十九寸高, 二十二寸长,很是不小,两个炉眼上都架着带凹槽的陶盘, 一只盘上有七根大小齐整的圆条槽。
边上条案上也有小炭炉, 上头温着好几个露馅大圆饼,有些已经被切了好几块, 从满月露馅饼变成了半月露馅饼。
炉后立着个杏仁眼的小娘子,手里拿着个软毛扁刷子,蘸了油,先利索地在那盘上刷了刷,略微候了会子,油热冒烟,便将手中宽嘴茶壶里装的稠稠的肉糜依次倒进那烤盘的凹槽里。
那肉糜一落在烤盘上便滋滋作响,很快底部便露出焦黄,那小娘子手法利落得很,抓一把竹签,往上一搭,又覆层肉浆将竹签盖住,便使小木铲子飞快地一根根翻面。
没一会儿那炙肉肠便烤得两面金黄,烤出一层微微焦黄的脆皮,她便全都铲出来,一根根搁在旁边小方桌上的簸箕里,抬眼便开始问了:
“轮着谁了?吃辣么?刷酱么?”
她脆生生一句问,引得面前围着的垂涎欲滴的学子们争相应答:
“是我,我要刷茱萸油!多刷!”
“我不要辣,多来点儿甜酱!”
“我就要孜然的”
顷刻间交付了七根烤肠,摊前的人散去几个,后头的又忙不迭地站到前头,一个说要俩,一个说要四根……还有个胖乎乎的学子,端着盆来的,张嘴便是:“姚娘子,你那露了馅的饼,不必切了,整盒都端给我!我给我学馆里同舍的弟兄们带去!”
孟庆元看明白了,他的视线又略微落在后头,再次认出了坐在这小娘子身后被裹成厚实一棉袄球似的,歪在竹椅上打瞌睡的方脸老头。
那是姚博士。
那眼前这卖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