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小的时候,他总盼着快些长大,好成家立业,为母亲分忧。
当时他娘便做着针线活笑道:“阿昀,不要急于长大,娘不需要你分担,你只需每日都不虚度,一步步走得踏实便好。等真到了那日,你便晓得,做大人,未必如你今日想的那般自在威风的。”
如今,这“大人”的日子真切摆在眼前了。
果然如阿娘所言。
原来长大成人,并不自在快活。
那边,林维明已和孟博远几个凑在一处,兴致勃勃猜测各自会被外放到哪个州府,他们都在期盼自己能分到富裕些的州府,千万别是边陲瘴疠之地。
尤其是卢昉,他已打算去道观寺庙哪怕庵堂都烧一遍香以求好运道了,毕竟他运道一向比旁人差些,万一真分到了崖州之类的地方,他真会吓晕过去的。
程书钧却又将目光投向窗外。
骄阳似火,蝉鸣鼓噪,明晃晃的日光泼洒下来,一切都鲜亮得晃眼。他却嗅到了随风裹挟而来的离别气息。
正如程书钧所想,将将过了立秋,正好就在姚如意婚期之前没几日,朝廷对新科进士的授官告身,便赶在河运未冻、水路尚通之时,紧锣密鼓地发下来了。
朝廷的官牒文书一到,外放的官员便不许多耽搁。
行囊上肩,该启程了。
第73章 正文完结啦!
姚如意筹办婚事的那几日, 京里的新科进士们也都陆续打点起行囊了。
吏部的告身文书早已发下。之后还有一些过场要走:由状元领衔、众人署名的《谢恩表》先递进了宫门,再行过脱去布衣青衫, 换上青色官袍的“释褐礼”,之后当年的进士、同进士们便鱼贯入中书门下,拜见宰执相公,行过堂礼。
之后又在垂拱殿前叩谢天恩,山呼万岁,向官家表了忠心。
末了,都跟着内侍出来, 到吏部“流内铨”去注官籍, 办差遣。这算是最后一遭勘验:祖宗三代、科考履历, 全都要查得仔仔细细, 防着有冒籍顶替、身家不清的状况出现。核验无误, 人人便领了堂帖、敕牒:这两样是赴任的凭信。
限期三个月赴任, 逾期是要吃挂落的。
新进士们初授的官职,多是县令、县丞这类亲民官,或是州府里的幕职佐官,任期三年。每年还要经“考课”, 否则也是会被裁撤的。
常来知行斋和杂货铺走动的学子,除了程书钧, 大多都得了这类差遣。
而且, 朝廷还有规矩,官吏不能放回原籍,免得与宗族勾连, 坐地生根, 弄出些土皇帝来。所以分配官员时的原则倒跟发配犯人很有几分相似:北人往南遣,南人往北送, 东西两头的就互换,主打一个科学分配,不得回快乐老家。
孟博远祖籍蜀州,地属西南,他运气好,对应着分去了金陵府,做了个从九品的司户参军,管管户籍、催收赋税。
孟员外得了信,喜得又想摆三天流水席。捧着小儿子的告身文书,翻来覆去地看,指头爱惜地摸索着纸角,恨不得日日三炷香供起来,或是干脆夜里搂着睡。他与关氏都激动得好几夜睡不着,半夜还要起来查看这文书还在不在,生怕被人偷了。
金陵!那可是鱼米之乡!
孟员外心想,他撒出去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幸好没白费。
林维明与耿灏科考的名次挨着,都是吊车尾。两人分的地方也近,都在京东东路。如今那地方,原本接壤的辽国旧土已经归了大宋,这地方没了兵祸,渐渐人烟稠密,商贾云集,算是个富庶去处了。耿灏得了青州千乘县主簿的差事,帮着县令管文书、理钱粮、督胥吏。林维明是青州寿光县的监丞,专管官署营建修缮。
姚如意起初听说这事儿,还很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