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内之事。”他给王雱指出这传言的不合理之处,“而且堂堂朝廷命官,岂是开封府说斩就斩的?”

王雱跟包拯一起痛斥传言的不实,痛斥传播者对朝廷律法的无知,然后又和包拯感叹起普法教育的缺乏,想当初他爹当京东路提点刑狱时写了两本书就牵出大江南北许多冤案。

可见,百姓需要普法宣传,提高法律意识。府衙方面,也需要加强官民交流,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身为大宋公民的荣誉感,让百姓心甘情愿缴税服役。

王雱把这意思揉吧揉吧给包拯讲完了,建议包拯这个铁面无私的断案高手整理一下平生所见之事,出本普法教育读本,树立包青天模范形象,让地方父母官效仿。如果嫌麻烦的话,也可以提供材料,由他来执笔完成,保证如实创作、绝不掺假!

当然,民间会有什么衍生创作,那就和王雱没关系了,都是民间艺人们瞎捣鼓的,不关他的事!

但凡文人出身,哪有不爱名的?哪怕是刚正不阿如包拯,也希望能名留青史。只是这样一本书由自己来写自然是不合适的,未免有自吹自擂之嫌,所以还是让王雱来写最适合包拯也读过王雱父子俩出的那两本普法读本,知晓王雱有那能耐把《包青天传》写好。

包拯颔首应允:“那就由你代劳了。”

王雱讨到包拯授权,马上开始收集素材,先和包拯确定创作大纲,然后跑去开封府存档的地方找案子宗卷。不管什么案子对王雱来说都不重要,他有足够的技巧突出包拯的光辉形象,顺便把本来就被自己祸害过的司法领域祸害个彻底。

在包拯反应过来之前,王雱还塞了几个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给方洪,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们传播开去,尤其是要突出包拯的经典形象:黑黑脸上弯月牙,铁面无私断奇案!

对于宣传这一块,方洪已经不需要王雱提点,拿了故事就走。

没过几天,包拯发现不少人看向自己的目光有些奇怪,有的盯着他的脸看,有的盯着他的额头看。包拯平时不苟言笑,上前调侃他的人极少,直至有一天他小孙子天真无邪地跑他跟前问:“爷爷你的月牙儿怎么不见了?”包拯才发现自己有了个奇特的形象!

包拯让人出去一打听,发现王雱所言非虚,民间果然传言他有三把铡刀,龙头铡最钝,砍头最痛苦,专砍皇亲国戚,惩戒他们的明知故犯;虎头铡次之,狗头铡最干净利落!

这形象是够光辉了,可包拯现在走在路上遇到勋贵外戚之类的,对方都用一种奇妙的眼神看着他,心里大概都在想“这个老包看着正直无私,实际上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连个铡刀他都能想出那样的花样”。

流言之所以是流言,就是因为它会自己跑开,很难找到根源,包拯虽觉郁闷,却也只能认了,只催促王雱快些把《包青天传》写出来,好正一正这股不知哪儿刮来的歪风。故事是很精彩,可那真不是他干的啊!

王雱爽快地应了下来,天天都乖巧地埋头写书,安分得让王安石和韩琦他们都觉得稀奇了。韩琦逮着空找王雱去谈心:最近在干嘛?是不是又准备憋个大的?最好是真安分,不要再搞事情。

王雱信誓旦旦:“没有的事,我最近都在好好地做事!”他把包拯交待的写书任务和包大佬催促他快点写的事给韩琦讲了,表示自己是真的很安分,很听上头的话,包大佬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韩琦乍一听,觉得包拯不地道,居然让王雱给他写传记,有够自恋的!可他转念一想,觉得不对头,王雱绝不是那种乖乖听话的人。

联想到这段时间风靡开封、在各个勾栏和茶馆都有演出或说书的新戏《开封有个包青天》,韩琦觉着这事肯定是王雱捣腾出来的,这小子一闲着没事就逮着他的上官做文章!

这一点,文彦博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