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安州。
冯老先生要带谢嘉琅去拜访昔日同窗。
二房跟来的随从赶紧推谢嘉文出来,正要开口,谢嘉文拦住随从:“我们能和先生同行,已经是沾了长兄的光,还厚着脸皮硬凑上去,先生只怕要厌烦,算了。”
冯老先生只带着谢嘉琅去了。
昔日同窗得知他破例收了个学生,颇为纳罕,把谢嘉琅叫到跟前,看他长身玉立,面相端正,抚须点头,再考校了学问,笑向冯老先生道:“难怪你要破例收弟子,果然不错。”
冯老先生摇着蒲扇,道:“先别急着夸,有件事要告诉你,请你帮忙。”
“什么事?”
冯老先生示意谢嘉琅在外面等着,和同窗一起走进内室,低声道:“我这个学生,天生不足,身患……”
谢嘉琅站在堂屋地上,听见里面传出惊呼声。
隔了一道顶天屏风,他依然能听出那声音里的惊讶和为难。
冯老先生的每一个同窗在听说他的癔症后,几乎都是这样的反应。
他们震惊诧异,从内室出来后,再打量谢嘉琅,目光便不再只是欣赏和爱惜。
冯老先生带着谢嘉琅一个接一个拜访过去,对他道:“你看到了吗,世人对身患怪疾之人,只有厌恶嫌弃,你是要继续,还是返回江州?”
谢嘉琅面色平静,道:“学生是来求学的。”
风言风语,冷嘲热讽,动摇不了他的意志。
冯老先生点头。
这日,冯老先生的几个同窗包下州学附近的登云楼,叫了几坛丰和春,设宴招待他。
酒醉饭饱,说了些往昔同窗的趣事,同窗们对望一眼,提起谢嘉琅。
“他次次是甲等,县学报上来,按官学制度,我们可以收下他……不过他有这样的病,以后前途难料,一辈子被人耻笑是一定的,你可怜他,帮他入学就是了,何必收他为弟子?”
冯老先生笑着道:“老头子高兴。”
又道,“我不是可怜他,是想看看这孩子能走多远。你别看他年纪小,我们几个年轻时都不如他。”
同窗都笑:“你这是爱才,自然要夸他。”
冯老先生摇摇头,环视一圈,“老岳,你记不记得少年时,我们几个在这登云楼喝醉了酒,一口气爬上山,攀到高塔上观江,写下几首诗……”
说起这件事,众人都笑了。
那时候年轻气盛,意气风发,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是诸葛再世,伊尹重生,是可以扛起重任的治世能臣,指点江山,品评天下人物,分析朝堂局势,豪气冲天,气势可吞江河日月。
后来他们科举入仕,分散天下,有人平步青云。有人郁郁不得志,还有人卷入朝堂漩涡,丢了性命。
曾经的抱负、理想、志气,早就在现实重压下磨灭得一干二净。
如今垂垂老矣,回想当年,众人只觉得恍如隔世。
冯老先生捧着酒杯,自嘲一笑,“前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十室九空,我冯氏一族本是大族,战乱中只活下来几个孤儿……我秉先父遗志,有意创出一番事业……奈何本性懒惰,未能如愿。”
他曾经壮志满怀,然而到了任上,他发现自己举步维艰,他有一肚子的治国方策,可是连县衙的一个小吏都不听他指挥。
“冯某惭愧啊!”
众人听了这话,都惆怅起来。
他们年轻时各有各的野望和抱负,到头来,只能回首往昔,感慨岁月不饶人。
匡扶社稷,何其难也。
冯老先生喝一口酒,道:“我老了,不中用了,这辈子没做过几件好事,愧对先祖。我看谢嘉琅不错,我们做不到的事,不妨让他去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