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羞愧:“儿子不孝,让皇阿玛操心了。”
玄烨摆摆手:“你是朕的儿子,朕不操心你操心谁?”
他随口一说,没放在心上。
胤禛心里却有些熨帖。
等回了阿哥所,他就打发苏培盛去乾清宫送果子。
想了想,又道:“给皇祖母那儿也送一些。”
这两处送了,别的地方也得送。
到最后,不止佟采薇和康熙那里,连带着几个阿哥们都稀奇地收到了胤禛挑的果子。
大阿哥一挑眉:“哟,老四这是转性子了?”
胤礽认认真真地准备了回礼。
胤祉摸不着头脑,但也没好意思白吃,也回了一份礼。
底下几个小阿哥倒是吃得喷香,对这个冷淡的四哥多了几分亲近。
第111章 那个少年
对于玄烨这个儿子, 佟采薇从来没有过任何不放心的只除了历史上他后来被诟病的九龙夺嫡的问题,但佟采薇想了一段时间,这其实并不能完全怪在玄烨的头上。
她穿越时间长了, 对整个大清的格局多少有些了解,和前面的几个王朝完全不同,乾隆之前的皇帝在位时,真正的能说是前朝和后宫息息相关。
早年还没入关的时候讲究的是满蒙联姻, 因为满人少, 战斗力也不如蒙古, 靠着姻亲关系支撑, 本来蒙古要是能团结起来,战力不输前明, 奈何他们是游牧民族,本身就是靠着牧场过活, 哪里有水草, 哪里就有蒙古人, 四处游荡, 且资源极少、竞争激烈,部落之间打架是常有的事情,根本合不起来。
所以让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钻了空子”, 靠着联姻纠集起了一部分蒙古人, 成功掀翻了明朝的统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后宫就成了蒙古人的天下。
但从皇太极开始, 他就开始考虑入关统治汉人了, 等到顺治登基以后, 就开始逐渐地削弱蒙古人的地位,从满蒙共治转成了八旗共治。
用八旗挤压蒙古人的位置, 无形中将八旗的位置拔到了最高,但这样也是有弊端的。
八旗分满蒙汉,努尔哈赤刚建立“八旗”的时候其实只有最初的四旗,也就是正黄、白、红、蓝,后来又增加了镶黄、白、红、蓝四旗。
其中有蒙古人、满人,还有早期依附的汉人,或者是明朝时期投降的将领等,除此之外,还有包衣以及极少部分的少数民族。
其中,上三旗归皇帝掌控,下五旗归属王公宗室,早期权力分散于旗主之间,尤其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太极和顺治早期都受制于各位旗主,直到顺治将上三旗收拢,削弱宗室王公的旗主势力。
为此还设立了内务府,福临死后设立辅政大臣也是为了削弱宗室王公的势力,后来康熙擒鳌拜,废除了辅政大臣,又吸纳了汉人官僚,再次强化皇权。
清朝的后宫也从蒙古人一路转向满洲勋贵,再转向了包衣嫔妃,再到汉人出身的民女。
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黄金后裔,赫舍里氏、钮钴禄氏、佟佳氏都是满洲勋贵,再后面的惠宜德荣良敏妃就是包衣,康熙晚年的密妃是汉人……
早年刚登基的时候,康熙就一直在削弱旗主的势力,设立八旗都统,由都统接管军事、行政,打破旗主的世袭垄断。
后面那些宗室王公的爵位也越分越细,越来越散,从亲王一路降袭成了闲散爵位,掌握实权的少了,剩下的只有些富贵闲人,空有虚衔,没有实权譬如恭亲王一脉,也就是顺治的五弟,最早的常宁还是恭亲王,他长子永绶就成了辅国将军,次子满都护则是镇国公。
要知道,亲王下面的爵位是郡王,再往下是贝勒,然后是贝子,再后面才是镇国公和辅国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