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曹王麾下的唐州行?营兵马攻破文城栅逼近蔡州城,给吴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连忙要求淮西主力回守蔡州,只怕陈州与许州皆已失陷。
吴诚折损了数千精锐,但它也看穿了诸道心思各异,对他构不成威胁, 反而?还能帮忙掣肘皇帝。
想到?这里, 他果断地派使者去向皇帝“诉苦”,说他也是遭小人陷害, 跟寿州、唐州、陈州、许州起了龃龉,这才?引发了冲突, 他并无谋反之意,请皇帝替他昭雪。
朝廷:“……”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吴诚毫无下限, 他的无耻刷新了众人的三观。
张棹歌也挺震惊的。
要不说吴诚能靠着三州之地经营十几?年而?不倒呢?这脸皮厚的,蔡州能挺这么久, 是因为他用脸皮给城墙加buff了吧!
朝廷中,对于是否要宽宥吴诚,也分成了两派, 一派如曹王,坚持要一鼓作气灭了吴诚, 平定淮西, 不能给他卷土重来的机会;另一派则认为这么耗下去, 对朝廷也是极大的消耗,到?时候精锐都折在了淮西, 要想对付河朔三镇就难上加难了。
就在朝廷争论?不休的时候,唐州突然传来消息,说吴诚奸诈狡猾,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宽宥,另一方面则派精兵杀到?唐州。唐州刺史张棹歌立马反击,并且亲率三千兵马追击贼兵,杀到?了蔡州城下。
随后,张棹歌趁夜潜入蔡州,擒住了吴诚。
正当她准备将人交给朝廷的时候,吴诚的手下吴阳反了,他不仅杀了前来捉拿吴诚的张棹歌,还把吴诚也杀了。
不过,张棹歌在死前,把吴阳及淮西好几?个部将都一波带走了。
现在淮西大乱,唐州副兵马使已经按照张棹歌的安排,趁乱打开蔡州城的大门。
在与淮西军经过巷道厮杀后,终于控制了局势,把曹王的兵马迎入了城内。
主张宽宥吴诚的朝臣:“……”
不是,你张棹歌不讲武德呀!
只三千人就拿下了蔡州城,把淮西势力瓦解,你把十六道兵马都衬托成了笑话,这说得过去吗?!
吴诚要是还活着,估计也要破防。
他老?老?实实地龟缩在蔡州,怎么就派人袭击唐州了?
谎报军情呀!
可惜,张棹歌这招也是跟他学的。@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他都可以睁眼说瞎话,这么厚颜无耻,她为什么不能?
反正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只要灭了淮西势力,她不信皇帝会怪罪一个替他解决了心头?大患,又?因公殉职的功臣。
皇帝的确不会怪罪她。
虽然河朔那边同仇敌忾,表示吴诚是被人冤枉的,张棹歌擅自?出兵,不仅无功,反而?是过错,但皇帝又?不是傻子。
真承认吴诚是被冤枉的,那朝廷就从有?理变无理了。
况且,张棹歌此举正好震慑了这些气焰日益嚣张的藩镇,他不仅不会听问罪张棹歌的主张,还会大肆奖励她!
曹王一边派人继续清扫战场,处理淮西残余势力,一边回京向皇帝诉苦。
张棹歌是他的义子,如果朝廷认为她有?错,那就把过错都算在他的头?上,他自?愿致仕,只请求皇帝看在她有?功劳的份上,给予她应有?的待遇,及厚待她的妻女。
曹王六十好几?了,相较于那些活到?七八十岁的人,他算不得老?,但更多人到?四十岁就开始称老?夫,他早就是半截入土的老?人了。
况且这些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要不是张棹歌的药,他恐怕早死了。如今张棹歌没了,他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该把后事安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