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代人,对米饭的感情是难以言喻的,那些艰苦的日子确实是宝贵的人生经验,那些岁月的痕迹则让我更懂得珍惜。

我试着把脑海里面有关米饭的记忆,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时刻提醒自己的幸福。

米汤

那时,很多人喜欢煮饭的时候多搁点水,等水开了以后,根据经验把多出来的水用勺子舀出来。舀出来的水,就叫做“米汤”。

米汤可以喝,也可以敷脸,算得上是负责做饭的女人们的私房恩物了。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如果母亲奶水不足,是没有牛奶或者奶粉供应的,孩子怎么办呢?当时的母亲们就会用米汤喂养这些饥饿的婴儿;等孩子大一点,就开始喂米糊糊;再大点开始吃粥,最后养到能够吃饭,我们那代人就是那样长大的。

不过,其实米汤的营养不错,如果哪家的孩子喝奶粉受不了,给孩子喝点米汤吧,孩子就舒服了,这个真的很有效果,而且保证没有副作用呢。

我就最喜欢喝米汤了。

砂糖拌饭

砂糖在我们小时候也是很稀罕的东西,糖果是没有得吃的,偶尔奶奶赏块小冰糖就是我小时候吃到最好的糖了。

砂糖通常是用来炒菜调味的,而且也确实不够用,平素不可能拿来滥用。

曾经因为生病,在床上迷迷糊糊地躺着,醒来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晚饭时间,家里一点菜都没有了,按理就只能吃白饭。奶奶心痛我,给我加了一勺子砂糖,砂糖和饭拌在一起,吃起来沙沙作响,小孩子觉得特别有趣,嘴巴里面也甜甜的,像是吃了糖果一样,就一直一直地怀念,甚至希望什么时候再病一次,又能有砂糖拌饭吃。

猪油渣豆瓣酱拌饭

七十年代的广州,最缺乏的必需品就是花生油,做菜吃,再怎么也要下一点点油星吧,否则人老是觉得饿,菜也不可能好吃。

花生油的供应每年有定量,谁都没有多余的,所以基本上没有办法多买一点。我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有了一家华侨商店,奶奶拿着大姑妈寄回来的侨汇券,和我来来回回地在那里看来看去,全是卖工艺品的,怎么找都没有发现有食油啊,砂糖啊,这样紧缺的必需品,“唉,没有东西吃,要那绣花台布来干吗呢?”我记得这就是奶奶当时说过的话。

食油实在不够,又想吃怎么办呢?各家各户就省下那一点点配额的猪肉票,要买尽量肥的肥猪肉,炸猪油吃。

把猪油切成大约3~4厘米的四方块,要下一点点水和引油,才能炸出油来。把肥猪肉里面的油脂尽量地逼出来后,肥猪肉剩下了一些金黄香脆的小小猪油渣,奶奶让我去酱料店里面买上1毛钱的豆瓣酱,和猪油渣拌在一起,就可以放上好几天了。

那几天里就可以吃到猪油渣豆瓣酱拌饭,又香又脆又有味道,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最稀罕的美味。

前年去澳门玩,去到一个酒楼,卖猪油渣拌米线,把我高兴得要命,又可以回味到猪油渣的味道了。可惜现在的人怕胆固醇高,即使有猪油渣,也是不大敢吃喽。

鸡油酱油拌饭

比猪油渣豆瓣酱差一等的拌饭就是猪油酱油拌饭,虽然没有菜吃,可是猪油本身很香,加上酱油,也不失为美味的拌饭。

如果用的不是猪油,而是鸡油,味道就一级棒了。

鸡油可是很稀罕的。鸡是每家每户自己养的鸡,到了过年的时候,左挑右拣,看看哪只鸡下的鸡蛋比较少,就杀掉它,好过一个有鸡吃的年。广东人相信无鸡吃不能算过新年,如果过年都无法吃上鸡,就是很悲凉的事情了。杀了鸡,总会有一些粘连的脂肪,现在的人就随手扔掉了,可是那会儿的人是不可能浪费这样的好东西的,我们可以拿这些脂肪炸出鸡油来,一只鸡炸出来的的鸡油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