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的一面。曾经有人问我,网友与普通的朋友有什么不同,我的回答是,网友都愿意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更能体现出人心向善,更容易发现人的闪光点。这不是冠冕堂皇的敷衍,而是很多实际发生的事件体现出来的。记得有位网友得了白血病,当时为他回帖的有几百页,后来他来北京治疗,我们把这些回帖全部打印下来,并凑钱买花一起送去,他非常非常地感动。
当然,并不是非要伤感的事情才能触动人,才有价值,我们网站的宗旨还是希望大家都能快快乐乐地生活。2006年春节,我们策划了一次拜年活动,所有版主向我家打电话,用数字录音下来,通过后期剪辑,配上不同的背景音乐,在大年三十的时候向所有网友们拜年,效果非常的好。今年,我们准备进一步来个视频的拜年活动,让大家开心。
另一个有趣的收获是,我们网站被戏称为“红娘网站”,至今已经撮合了将近二十对七十年代人的百年之好(当然也包括我们两个)。平日生活中的相亲等方式,比较注重第一面外表的感觉,而在网上交流,更多注重内心的东西,注重对性格、生活方式和态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的感情应该更加稳固,走得更远。
网站本身也是我们的收获之一。做到后来,网站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有了生命,她跟随我们一起在成长,是很多很多的人共同的生命力赋予了她活力,做好网站,跟养育好一个孩子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从对网络的态度,其实就能够体现出每一个年代人的区别。六十年代人有相当一部分人使用网络不是很熟练,就算是使用者也往往仅仅把它当作一种工具;八十年代人呢,是很依赖于网络了,但是他们更注重网络的娱乐功能;而七十年代人更注重论坛等交流方式,通过网络来思考、感悟,实现更深层次的要求。
对于我本人,无论工作还是业余时间都和网络摸爬滚打在一起,网络如今已成了我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工具了。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上网未必比别的方法更好,比如了解新闻,上网的方便程度未必胜于看一张报纸,但是我还是会选择使用网络。说起来,今年我与夫人去马尔代夫度蜜月,那一个星期的时间与网络完全隔绝,真的是感到非常别扭,呵呵。
一说起网站,总是感觉说不完的话题,其实无论多少笔墨,也很难描述全部的感受呢。毕竟,网上的东西,还是要靠网上来体验,多到“柒零派”去坐坐吧,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那里,永远是我们七十年代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生于70年代(1)
这些天来,心情很是怀旧,无论是听的歌,还是看的书、写的东西,都逃不开回忆。恍惚中,仿佛看到一种泛黄的色调正像雾气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弥漫了我的生活。突然发现,我竟然将前段时间充满春意的桌面换成了一群迁徙的大雁掠过夕阳。“我是不是老了?”这样问恐怕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但是,不这样问又能怎样呢?
曾经非常迷恋“代”这种说法,习惯称自己为70年代人,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自我定位始于一帮年轻学者所著的《第四代人的精神》,到了李皖的《这么早就回忆了》一文,这种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达到极至,最终被一本《六十年代气质》的书彻底点燃。
非常认同李皖对“代”的定义,他在《这么早就回忆了》中讲到:“代,从本质上说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代就是一群人共同的命运。从一开始它表现为一种共同的经历;随后它表现为对这经历的无可奈何,以后的人生都被这经历所左右。”向前看,是60年代人已经不太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向后看,是80年代人日益膨胀的个人主义,作为70年代人,我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我们有共同的命运吗?我们有共同的经历吗?我们是否也在对其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