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息和农民都感到很亲切,但我毕竟不是农民,无法与他们达到真正深切的认同;另一方面,虽然我曾是乡村干部中的一员,但我却无法融入其中。我实际上是在乡村的背景中游离在自我的世界里。当然,对于城市我更加游离,但我发现城市中的人们原本就是出于游离的状态。
在这个自我的世界里,理想被淡化,甚至是非都被淡化,只剩下逃避的“宁静”。但是这真的是一种宁静吗?这种宁静又能持续多久?游离于城市,游离于乡村,游离于整个世界,我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这种“宁静”的世界又能给我一个怎样的精神家园呢?
十八岁那年,生与死的问题突然来到心中,从此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便常常以此作为背景来思考生命的意义,特别是当理想淡化以后,自以为拥有了终极的视角,可是现在我发现这其实也是一种逃避。因为并不存在抽象的生命意义,而且这也无法代替理想,无法代替价值观的问题。现在的图书市场充满太多的人生感悟及所谓的成功指导书,大多宣扬一种“心态决定一切”的观念,的确给人鼓舞,但看看现实,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多么苍白无力。心态真的能决定一切吗?“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白手起家”的神话在倡导个人意志的同时,遮盖了多少社会问题?还有曾经盛行的“禅学”,生命的意义真的就在于此吗?其实不论生命的意义究竟如何,价值观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只要你在生活中,你就必须面对。理想和信念也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当然它并不一定需要理论形态或者语言的表述,但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支撑着每个人的生命。
记得有位同学给我的毕业留言中说,我像北方人一样早熟、果断、有主见,对此我还一直心存疑惑,特别是参加工作以后,更觉得奇怪:我是那样的人吗?现在忽然有些明白了,年少时的我虽然幼稚莽撞,但因为有理想信念的支撑,所以坚定、果断,不在乎别人怎么说,而如今的我虽然有人说“成熟”了,但因为内心的彷徨、逃避,所以就很少再有那份坚定、自信和果断了。
作为70年代人中的一员,一个曾经的理想主义者,不敢说自己一直在坚持那份信念,甚至可以说是愧不敢言,但我却依然不想放弃,在这个让我困惑、迷茫的世界里,我不想放弃这最后一根稻草,不管它是不是能够救我。
70年代人,你们的理想还在吗?(3)
70年代人,你们的理想还在吗?
相亲记(1)
作为一个大龄、未婚、高学历女青年,我经常碰到的问号和感叹号是-“你为什么还不找??”“你要努力啊!!”疑问者上穷碧落下黄泉不得其解地困惑着,感叹者或恨铁不成钢或扼腕长叹息。我只能嘻笑着说缘分未到。可是天地良心,月老有眼,我真的不是不找,也不是不努力。我曾经努力在一年内见过从学生到军官,从IT人员到机关公务员,从中专生到博士后的各式男青年两位数以上,结果呢,和大部分人的相亲一样,没有结果。
是的,我要承认我很焦虑,25岁以后,我一直在为这个问题焦虑。因为我清醒地认识到,我已经永远地错过了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已经错过了一见钟情的怦然心动,已经错过了清澈如水的puppylove。我不想和自己脸上的豆豆(老中医特意强调是“青春后期”痤疮)一样顽固地守在本不属于自己的阵地上,我不想错过自己也许所剩无几的最好的时光。所以,我努力,努力相亲。
最初的相亲,是在我还没意识到相亲的重要性的时候进行的。记得当时年纪小,不识青杏与红枣。有人说要给我介绍BF,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天啊!我老到了要被介绍的地步么?”但为了不让关心我的师姐们失望,我老老实实地去和一个男生以及他的一票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