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来爷爷在床上翻身的声音。我的眼泪刷地一下流了下来,我的手用力地捂住嘴,不发出一点声音,怕影响爷爷的休息。
这么多年了,爷爷因为我养成的习惯还没有改变。
小时候,爷爷为了训练我不尿床,每天晚上十二点的时候都会叫我起床小便。每次我小便完,都不会马上睡觉,非要缠着爷爷给我煮一个鸡蛋吃了以后才肯睡觉。这时候爷爷就会边点上一支烟边给我煮蛋,在烟雾氤氲中看着我吃完蛋去睡觉,他刚好一支烟也抽完了。
我养成了不尿床的好习惯,而爷爷也习惯了这个时候抽上一支烟,不然睡不着觉。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连我都快忘记了,而爷爷的习惯还是没有改掉。
我悄悄地上完厕所回到自己的卧室,流着泪睡着了。
爷爷煮的蛋(2)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的时候,爷爷已经给我做好了早饭,两个白嫩嫩的煮鸡蛋。
在爷爷的微笑面前,我喉咙一紧泪水又差点掉了下来。我拼命强忍着,一副嫌不够的表情,两口就咽下了鸡蛋,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爷爷高兴。
让爷爷高兴比什么都重要。
我吃下去的不是爷爷煮的蛋,而是爷爷对我浓浓的爱!
孤独的风筝(1)
3月3日,阴,大风。又是纪念父亲的日子。
我独自站在寂静的院子里。阵阵冷风吹过,带起浮土。风很大,但并不讨厌,我向上拉了拉衣领,轻轻掸去身上的土,朝着门洞走去。
这里有块不很大的碑,以前从没仔细看过。有段文字吸引了我,“本地早在北魏之前就已存在,原名笸箩庄,北魏时期建三圣寺,因石像面善,后更名良厢(像),并分为东、西良厢”。东良厢就是这里,我的老家,一个能让我心里特别宁静的地方。
风,还是风,穿过门洞冲向门外。我在碑的正面,找了个背些风的地方,就地坐了下来。望着门外的天空,我点燃了一支烟。
又快到放风筝的时节了。自小到大,每当看到风筝,我就会想起很小的时候第一次放风筝的情景。
当时我四岁,我们一家三口住在一栋红砖砌的楼房里。楼的南面有一条压得很平的土路,再南边是很大一片不高的稀草地和更远处的农家菜地。那时的天空总是那么的蓝,空气总是那么的清新,每天和父亲母亲在一起总是那么的快乐。
有一天,父亲抱着一大堆白纸回来了。“明儿,想不想要大风筝,给你做一个。”父亲笑嘻嘻地说。“风筝,哦-风筝,太好了!”“爸,你会不会做呀,别骗人!”我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又蹦又跳。“我什么时候骗过你呀,小时候就会做。”父亲认真地说。我俩马上去废竹帘上选了几根上等的竹条,准备就绪,晚饭后就开始动工了。
父亲先是把两根竹条打了个“十”字,然后用细线绑好。接着在烛火帮助下,很小心地把一根竹条窝成圈。“唉,好慢呀-。”我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困得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了床,看到床头还是只有一个“十”字架,只是上下分别绑了两个小圈圈和两个大圈圈。我气冲冲地撞开门,父亲正在门口。
我拍打着父亲的大腿嚷道:“你这是什么呀?怎么还没好?你赶快给我做好!”我还很理直气壮。“明明别不懂事,爸爸昨天忙到很晚,今天下班回来再给你做。”妈妈生气地训我。“做快了,可就飞不好了。”父亲解释道。“好吧。”我只好不情愿地接受了。
第三天一早,一只用雪白雪白的宣纸做好的大风筝,靠在我床头的墙上。“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大声地笑着。不知什么时候,父亲准备好了风筝线。我举着和我个头差不多的“宝贝”出发了。“早点回来吃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