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2 / 2)

贺明珠理解他的顾虑,毕竟她指的这条路风险和收益一样大。

是选择眼前低下却安稳的收益,还是冒着风险搏一把大的,在当下这个动荡的年代中,无论选择哪个,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

这时,与阿布日古大爷同来的一个青年牧民却突然开口。

“我想试一试。”

闻声,众人皆惊讶地向说话的这个人看去。

青年牧民年纪不大,看起来不过二十岁上下,有着草原人特有的粗糙皮肤。但他的眼睛却很亮,像是在燃烧。

“我想试一试。”他用生涩的汉语又重复了一遍,“我觉得我可以。”

阿布日古大爷说:“恩和森,你太年轻,只看到了利益,没有看到后面的风险。”

恩和森固执地说:“你老了,但我可以。我不怕累,也不怕坐牢。”

阿布日古大爷急了,用蒙语叽里咕噜说了一大串,恩和森只是摇头,偶尔说一句话,但看得出来,他的决心很坚定。

其他牧民们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也有的沉默。

贺明军戳了戳贺明珠,压低声音问她:“你从哪儿听说北京羊肉收购的事?靠谱吗?”

贺明珠同样低声道:“我有我的渠道,保密,不告诉你。”

关于北京羊肉收购的信息,是贺明珠上辈子在一篇纪实报道中看到的。

八十年代初,作者下乡采风,与牧民同吃同住同睡,见证了当地牧民与食品收购站之间不见硝烟的战争,并最后以牧民的胜利而告终。

当时的情况与现在非常相似,牧民交售的羊肉在经过层层食品公司后,最终在北京的销售价是收购价的三倍。

也就是说,在羊肉销售的链条中,牧民作为最底层的羊肉提供者,付出了最多辛苦,却拿到了最少的收益,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

阿布日古大爷他们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想要绕过收购站,直接将羊肉销售到最终消费者手中。

但受限于交通和通讯的落后,他们只能选择最古老也是效率最低的方式,赶着活羊过来现杀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