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一刀剁下,死的痛快。

老天真是何厚董卓,何薄孔明呐。

【第十七位 星 陆逊】

星星是清新的希望之光,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是天生的乐天派。

希望之星永远出现在危难之间,受命于败军之际,挽波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诸葛亮是这样,陆逊也是。《三国志》里,身为人臣而单独立传者唯有二人:一个是诸葛亮,一个就是陆伯言。两个人是蜀吴山岳之镇,维系着一国兴衰。

不知道为什么,陆逊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大男孩,瘦弱但是聪明,戴着一副厚厚的眼睛,仿佛哈里波特一般尽管他在成名的彝陵之战时已经三十九岁,并且活到了六十二。大概是陆逊的遭遇实在太富有戏剧性了,让人情不自禁地朝着最有趣的方向去想象。

其实不光我这样想,关羽也是这样想的,刘备也是。在他们这些人眼中,陆逊这样的年轻人根本不值得一提。结果他们错了,两员沙场老将以自己的性命、荆州以及数万蜀汉精锐,成就了这个不显山露水的年轻人的威名。

强大的敌人、命悬一线的国脉、临危受命的年轻将军、奇迹般的反击以及漂亮的大逆转,彝陵之战几乎囊括了一切能打动人心的要素。一场壮丽大火托起来的是一颗冉冉升起的东吴之星。几乎在一瞬间,陆逊成为了一个传奇。

讽刺的是,这位东吴之星也如同逆位“星星”所预示的那样,在随后的岁月里空有理想却经常遭遇打击,在反复的犹豫与拖拖拉拉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这位晋升为大都督的星星在彝陵之战以后,就陷入了与曹魏在江东的漫长拉锯战中,尽管胜多败少,可惜都了无价值,一直在原地踏步;而在东吴内部,孙权也逐渐变的多疑残忍,可怜陆逊没张昭直言的胆子,只好私下里与潘睿抱头痛哭。希望之星的风采,已经是黯淡之极了。

可惜。

【第十八位 月 魏延】

“月”象征着源自于内心的不安,不安定,亦隐藏着虚伪与背叛的可能。

魏延是个苦人,他这一辈子就是在被人怀疑和猜忌中渡过的。

他初次登场荆州城,砍死守门守卫要献城给刘皇叔,谁知道人家不领情,拨马去了江夏,魏延只好灰溜溜地逃去了长沙。他二次登场如法炮制,一刀砍翻韩旋,救了黄忠,开城投降。这次刘备倒没拂他的意,把长沙接管了。可这位大功臣却被诸葛亮一把拿下,喝令要斩,理由不过一个“事主不忠”的借口和脑袋后面的一块反骨。

从此以后,魏延虽然成了蜀汉军中一员大将,可这员将却从来不受重用。粗粗算来,蜀军名将里,属他被派去使诈败之计的次数最多,这搁谁的头上,都是一件添堵的闷事。嗣后蜀中大将相继凋零,马超、赵云相继辞世,魏延还是没迎来他的出头之日。诸葛亮高高在上,还是不待见他。细读北伐一段,“气苦”二字几乎成了魏延的专属形容词。

传说上方谷一战中,诸葛亮本来打算连魏延带司马懿一并烧死。只是这招实在太过阴损,后来被毛氏父子给删了。我对毛本腹诽颇多,唯独这一段觉得处置得当。不为孔明名誉计,实在是为文长鸣不平啊。

当日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叛。这“日后”一下子就拖到了二十几年。南郑城前那三声“谁敢杀我”,想来是魏延压抑一生的委屈终于得以舒张……然后他就被马岱砍去了脑袋。

当叛不叛,不叛却叛,落得个身首异处,真是个苦人,苦也苦也。

【第十九位 太阳 孙策】

“太阳”是生命之本源,牌面洋溢着青春活力,充满热情的进取精神,一如太阳本身。

为了配这张牌,我想了很久。三国之中,名将有之,谋臣亦有之,但他们大多身怀心机思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