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留财,俸禄赏赐都散给族人;他也不居功,曹操先后十几次要授予他三公之位、封给食邑,都被谢绝了。功名利禄对荀彧来说,全无意义,他只是在作自己认为是正道的事,如此而已。这位曹操幕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每次建言之后,即退至幕后,悄然无声。

然而谁也没料到,这个当初提议奉天子于许都的荀彧,最后却成了曹操授九锡的反对者。原来在他心中,一直默默地怀着对汉室的忠诚,并真心期待曹操能成为匡扶之臣。这份理想深藏在荀彧心里,竟然连曹操都没有发觉。

两人之间的矛盾最终以一种带着浓重墨色的默契解决了。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荀彧服药自尽。整个过程没有激烈的辩论,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抗争,甚至没有一个悲壮的自杀方式,荀彧承袭惯常的低调,安静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临终之前,他将自己以往的文稿条陈一一焚毁,不打算让这些流传于世。这个一生内敛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曾留下一句臧否的话语。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这一段,我总是联想到周总理,想到那叠未着一字的白纸。

【第十五位 恶魔 贾诩】

“恶魔”缺乏道德观念,也没有原则,它意味着随性的放荡、个人主义以及狡黠。它往往诱惑人们,激发出他们内心阴暗面的欲望。

贾诩这个人没什么道德上的束缚,也没有理想或信念的鞭策,连命运似乎都与他无关。他是乱世之中一个无拘无束的人,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在险恶的政治漩涡里飘来飘去,却片叶不沾身,最后悠然做到了三公之位,活了七十多岁,还得以善终。

不得不承认,贾诩的智谋是惊人的,那是一种恶魔般的智慧。苟活于乱世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算难事;但对于一个时刻处于政治大潮的高位者,却需要无比的狡黠才行。

只因他一句话,李傕、郭汜反攻长安,败布杀允,万千民众复陷兵燹,天下由是大乱;也因他一句话,天子得以逃出生天,成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众谓曹军不能追,诩谓可追,结果曹军大败;众议袁氏强盛,唯独诩劝投曹,数月以后,遂有官渡之战。那种直指人心的可怕洞察力简直就如同恶魔赐予的一般。

有意思的是从贾诩的仕途履历中,我们看不出他有什么抱负,也不知道他有何信念;他由董至李,由李至段,由段至张,再由张至曹,辗转之间所求的不过是“家与身必俱全”,所行的不过是“救命之计”。即便是在后期,他也不跟高官显贵来往,低调生活;连曹操咨询他继承人人选的时候,贾诩也不肯直接了当地表达意见。或许这就是他苟活于乱世的秘诀所在吧。

贾诩的这种风格后人多有恶评,连时人都对此不屑;甚至在贾诩位列三公以后,孙权还嘲笑魏国举人不当。

“阖家平安,大小团圆,此生足矣。”

这个拥有恶魔般智慧的男人也许会这样回答。

【第十六位 塔 董卓】

塔的牌面上画着一位国王,他被雷击中,正从高塔上摔下来。这是一张不吉利的牌,象征着过于极端而导致的毁灭。

董卓无论在正史还是演义里,都是个十足的暴君,他的残暴行径令所有同时代的人都为之震惊。这个体形肥硕的家伙似乎完全不知道何谓节制,把人性残酷的一面表露的酣畅淋漓。最终这种暴虐让他众叛亲离,走向毁灭。吕布的叛变虽说是有美人计的缘故,董卓扔出去的那一戟可也起了不小的影响。

但是,庄姜曾经这么评价董卓:“他可以说是三国里最幸福的人了。天下第一美女被他睡了,天下第一名马被他骑了,天下第一高手被他收了。”仔细想想,确实也是,董卓这一辈子完全由着自己性子暴虐胡来,想杀谁就杀谁,痛痛快快,最后作孽作到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