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着地,而后深深弯下腰去。
“……公子。”
--
方贫,字清愁,忻州定襄下一家佃户出身,家世一如其名。
方家父母皆是苦命人,也不懂得什么读书出仕的道理,只是乡里教书先生便宜,半贯肉便可收一徒儿,夫妻二人凑了凑钱,便送方贫去先生家念书。
方贫开悟早,儿时好学,颇具天资,叫教书先生私底下说,便是比哪家乡绅的儿子都要聪慧。先生爱重他,与他写了副字,叫做“英雄不问出处”。
于是方贫问先生:“何为英雄?”
先生回答:“读书人诗成得袍,金榜题名,做天子门生,这便是英雄。”
方贫信了,珍重地把那几笔墨字往心里搁。直直到他二十岁、三十岁……才发觉先生原来是骗了他。
英雄岂是好当的。又怎么会不问处出呢?
先生狠心。何必对小孩子撒这样的谎。
科举不限制庶民报考,这是没错的。但下到县学与州学,却各自有千万种理由将赤贫的学子拒而不收。书籍价格极其昂贵,若不入州县官学领取官印的经学典籍,寻常人家便是考学用的书籍都难以买齐。
方贫筹不出钱,于是四处去借,一字一字地抄,抄了整整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