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1 / 3)

果不其然,翌日早朝,官家带伤出现在龙椅上,文德殿立时炸开了锅。

最先站出来说话的,自然还是少帝党,受伤那个人可是皇帝,少帝党誓死追随的人,他们不着急才怪。所有的群情激奋,所有的打抱不平,最后都化作逆耳忠言,指斥韦太后是乱政妖后、包藏祸心,逼迫她交出大权、回宫颐养。

这一回,朝上帮韦太后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了。惯常能言善辩那几位御史言官都不敢开口,既因为情势不明不敢开口,也在心里斟酌着,不知如何开口。

毕竟,他们今天遇到的可是刺杀官家这种大事,说错一句半句的,说不得脑袋就搬家了。

韦太后今天敢杀皇帝,明天她就敢面南背北、登基称帝。这可不像辅政摄政,只要有先帝的托孤遗诏就算名正言顺,再说明白点,这是改朝换代!是偷天换日!谁敢替韦太后申辩?

辩了以后还吃不吃新朝的饭,还认不认赵裕安这个新主,当官嘛,独善其身是第一位的,走一步看三步是第二位的,至于挽狂澜、扶大厦,嘴上说说也就罢了,谁还会真的身体力行?

韦月娥端坐在珠帘后,一脸平静望向大殿上对她口诛笔伐的文武大臣,许多陈词滥调,她已懒得再说了,战场上见真章吧。只不过不是今天,兵力还不够,一往无前那个人也还没回来,现在兵戎相见,胜算不大。

所以韦太后想了个好法子,她打算把她隐忍了几十年的病痛暴露出来,用以缓兵。借这场病,她也可以适当分一些权给官家,一方面,先把朝局稳下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安抚少帝党,省得他们上蹿下跳,耽误决战那日排兵布阵。

最后结局,韦太后也想好了。真要篡权夺位,靠她手上那两个营的兵力怎么行,连个能稳坐中军、运筹帷幄的虎将都没有,更别说数以万计、视死如归的勇士了。

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韦月娥比谁都清楚,要是单靠着元暮江这样的小人物就能成事,那天底下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败军之将了。

金水桥风波那种暴政,只能暂时延缓危机的到来,而无法根治王朝的弊病。真正坐上帝位的人,无论如何都要讲究一点应天受命,这也是韦太后会被那么多人诟病的根源所在。

她女人的身份,就注定了她这一生不会成为权力偏爱的对象,更不会成为大臣们眼中的天命之子,永远也不会。

所以她很大程度上会输,会一败涂地,这是极其无可奈何的。

可她永远也不会认输,这就是另一种悲壮的必然了。她不会坐以待毙,等着政敌杀上门来,她一定会浴血抵抗。宁愿坦然赴死,也不要苟且偷生,这是她身为一名政治领袖,最后也最朴素的追求。

她往江南发急递,密召元暮江回京,为的,也就是完成她从政生涯二十余年里最凄美也最曼妙的一支舞。

官家被刺以后,韦太后便抱病在慈明殿,不上朝更不见大臣,折子递上去,她也不看。朝务也好,宫务也罢,韦太后都不再过问。

历史从这开始发生剧变,官家真正成为了王朝的掌舵者,而韦太后却好像心甘情愿退居幕后颐养天年一样。

这就给了所有人一种错觉以前抢得头破血流的权力印信,如今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实现了顺利交接。既如此,那么应该就会天下太平了吧?就不会死人,也没有灾祸,普通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一心一意奔生活了吧?

答案当然是不能。

因为搅弄风云的人回来了,元暮江回来了。他的职责,是杀人,杀更多的人。

况遗怜从睡梦中惊醒,恍惚听见秋白在外间和谁说话。像这样深夜而归,除了元暮江还有谁,猜测再三,遗怜还是不敢确定,犹豫着问秋白:“这么晚了,是谁呀?”

不等秋白答话,元暮江很快掀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