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嬷嬷心中不由一叹,公子果然疼爱她家姑娘。既然如此,这方子她也不着急抓药,就等着周卿玉散了宴之后再做处置。

且不说方子的事儿还另做定夺,就说温氏换了身衣裳又回了花厅。此时快开宴了,花厅里坐满了娇艳的姑娘们。温氏与周家老夫人一个一个地握着姑娘们的手说话,将其中几个谈吐十分合心意的姑娘给记在了心里。

温氏这次主要看中了两个姑娘,一个是顾家大房的幺女顾长楹。另一个则是定国公府的长房嫡次女刘莹莹。周老夫人则看中了四个,顾长楹,刘莹莹,一个是定北王爷的孙女,安澜郡主;还有一个是王家的嫡长女王娇。

婆媳俩无声地交换了一个眼神,看了眼窗外的天色,吩咐下人开宴。

下首被两人问询了许久的姑娘面面相觑之后,彼此眼里都是势在必得。素来眼睛长在头顶的顾长楹冷冷地一拂袖,撇下了众人就随顾家主母坐下。

王娇与刘莹莹隐蔽地甩过去一对白眼,也各自随家中长辈入席。唯独安澜郡主心里索然无味,大家都是天之骄女,周卿玉再出色也不过一个男人而已。一个鼻子两只眼,最多比旁人更耐看些,有必要争得如此难看?

宾客们陆陆续续入席,门外击柱声响起,貌美的婢女们端着佳肴鱼贯而入。

作者有话要说:  夏淳:大家吃饭吃饭

第四十一章

周家最是讲究规矩,男席安排在外院的水榭, 女席则在温氏的蒹葭院。若非有心相看, 必定还会多置一席给未出阁的姑娘们。

姑娘们意识到其中之意,坐下后都羞怯地低了头, 一个个都红了脸颊。

安澜郡主去岁年末方随回京养老的祖父母一同回来的。

自小在边关长大,对京城贵族诸多关系至今都模模糊糊。京城四大家族她早有耳闻, 也听说过太子少傅周卿玉是如何年少有为, 但着实不能领会眼前姑娘们为一个男子争得面红耳赤的心情。今儿是她头一回随祖母出门做客,虽心中不屑,面上却只能憋得一幅乖巧模样。

温氏自然知晓安澜郡主的底细。出身不说, 在场的姑娘都差不多, 主要看的是品貌和才情。安澜郡主好是好,就是听说自幼在马背上跑大,被当做少年养到十二三岁, 行事上颇有些粗狂。婆母喜欢这样性子的姑娘, 她却觉得不大适合自家儿子。她家玉哥儿什么性子,没人比她更清楚。她大儿子最是拧巴讲究, 不够仔细的姑娘家恐怕会被他打心底的嫌弃。

既然娶妻,温氏就盼着儿子儿媳能琴瑟和谐。不求能伉俪情深,但至少相濡以沫。照温氏看来, 最好是寻个志趣相投能与儿子说得上话的。她觉得, 顾家长房的幺女和定国公府的嫡次女就挺不错。

于是宴上,温氏更多地留心顾家和刘家。虽不至于做得明显,但顾家和刘家俩家都是当事人, 自然感觉得到。于是两家的姑娘私下里眼神你来我往,彼此暗刺了一个来回。

周老夫人端坐在上首,看得分明。

虽说她也不否认顾家和刘家这俩姑娘品貌才情出众,但她老人家总觉得俩姑娘的做派跟她孙子太相像了。书呆子与书呆子凑在一起,那日子还怎么过?夫妻就是该性子各有长短,哪怕闹腾些,相信以玉哥儿的能耐能处置得妥当。

相比之下,她就觉得安澜和王娇好很多。一个洒脱,一个泼辣。

王家的这个姑娘各方面条件很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性子有些傲。并非说傲气不好,只是玉哥儿也傲。这般夫妻日后互敬互爱还好,若因事儿生了龃龉没人低头,日子怕是也会一团糟。她心中最属意的是安澜郡主,洒脱又不失磊落。安澜郡主不成的话,退而求其次便是王娇。

婆媳俩取向明显,安澜大大咧咧的没多放心上,另三个姑娘早已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