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种下去了之后还有旁的问题,干了湿了、长虫了枯叶了、烂根了断茎了,往后还有开花结果之类的,会出现的问题很多,我们也不可能遇事了就指望着买卖药材的人过来诊断。”种石斛是陈连水起的头,买种育苗也是他在操心,程石许诺会分他两成利。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把种植石斛的事看得挺重,也有可能是出银子的不是他,所以说得格外轻松。
“你说的也是,我能给人看病,不会给药草看病。”陈连水左右看了眼,拿了支毛笔在手里把玩,随口道:“这笔杆摸起来挺舒服,什么木料?”
“松木的,你喜欢就拿几支走。”程石起身从木箱里拿个匣子出来,里面都是那没用过的毛笔,笔杆是松木的,笔毫是羊毛,都是自家山上出产的。
“种庄稼看年成,种石斛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的意思是咱们自己看书摸索着来,今年不成还有明年。请旁人来指点,今年是没问题了,明年若是出了新问题寻不到人,岂不是焦头烂额的。慢慢来,我们自己有经验了才能扩大种植规模。”程石有些后悔跟人合伙做生意,尤其还是交情不错的熟人。他把木匣子递给陈连水,笑着说:“更何况我们这儿的气候跟滇南不同,那边的种植经验也没什么借鉴的意义。”
陈连水被说服了,说是他欠考虑了,“明天我把医书给你送一本,往后石斛的事你多操心,我都听你的。”
程石松了口气,“行,你安心做你的陈大夫,治病救人,我又种庄稼又种果树,在这方面还是有点经验的。”
外面的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陈连水说要回去,程石留他在家吃饭,但去前院一看,家里没了人,都去地里插红薯藤去了。
“等你家里闲了我再来,正好我丈母娘有些不舒服,我过去看一眼。”陈连水出门牵毛驴掉头。
“那我就不送了。”
“不用送,又不是外人。”
程石站门外目送人走远,他反身锁上大门,脱了草鞋扔门口,卷起裤腿往地里走。
犁地打垄,弯腰插条,村里的人几乎都在地里了,地头放着湿漉漉的蓑衣斗笠,黝黑的泥土里支愣着低矮的绿苗,风一吹几乎要倒。
忙过地里插红薯藤的活儿,春婶和雷婶开始挖菜园种瓜点豆,程石跟杨柳闲了就在家研究医书。说起跟陈连水的分歧,程石庆幸道:“之前不觉得,我俩在家事农活上几乎是没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没为这些事吵过架。”前期他不懂的时候就老老实实听她的,后来他能独当一面了,杨柳就听他的,把田里地里山上水下的担子交给他挑着。
杨柳翻过一页纸,看完后合上书,揉了揉眼睛说:“什么时候开始把石斛苗移栽到松树上?这几天下雨泥土湿重,不适合石斛的生长。”
“明天就开始,我晚上去问帮工。”
“行,移栽石斛不是气力活,问些细心的妇人来干活。”杨柳说。
程石选择听她的,几句话就把事商定了。两人放下医书出去找青莺,她跟村里的孩子们在路上玩沙,廊下的狗窝里装的都是她捡回来的石子。
石斛喜湿怕涝,根系对透气性要求高,医书上记载野生石斛多是生长在石头缝里,移栽到松树上是用稻草缠一圈,然后搭上树根下的青苔草屑。村里的妇人都没见过这种栽种方式,看着暴露在空气里的细根,不住地说这不成,“离了土的草种不活,你这就是瞎折腾,要我说种树根边的土里还有可能扎根成活。”
“书上就是这么说的,你们就按我说的做。”程石解释不明白,书上说石斛的根沾点水带点泥就能活,还能从松树皮的褶皱里吸食水分,到底怎么样他也不清楚。他让帮工负责把石斛苗绑树上,他跟杨柳带着坤叔雷婶铲青苔搭上去,青苔和树皮都是湿的,也不需要再浇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