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志,连申请的研究经费都不能完全到位,许多想法还只能纸上谈兵,因为院方提供不了昂贵的实验设备,这些年研究一直都没有太突出的成绩。

宋教授有些郁郁不得志,曾经跟在振中晶圆厂上班的好友说起过这事,认为自己可能这辈子就只能做个平庸的教师了。

所以当晏旻和蔺征西亲自登门拜访,宋教授非常激动,又有些迟疑,他一直都渴望机会,如今机会摆在自己面前,是不是要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去接受呢?

晏旻和蔺征西也没急着让对方给答复,让对方考虑清楚了再给答复。

一个月后,宋教授打通了蔺征西的电话,表示自己愿意来旻西上班。

他给蔺征西列了一个清单,要求旻西采购所有的实验设备。这套设备可不便宜,加起来得几千万。

工欲先行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道理晏旻和蔺征西当然明白,该投的自然要投,他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宋新民于是向学校打了停薪留职报告,于春节后正式来深圳上班。

宋新民来到旻西的时候,还是光杆司令一个,整个项目组除了他,就没有其他组员。

去年秋招的时候,是招了几个材料系的毕业生的,但现在还没毕业,所以还没到岗。

公司也给了宋新民权利,他可以自己去高校招生,招聘合适的人选。毕竟比起晏旻和蔺征西,他显然更清楚什么样的人选更合适。

宋新民毕竟是个教授,人脉还是有一些的,很快,他便通过老师、同学和校友们,招聘到了几名材料学毕业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都有,有的已经参加工作了,被他挖了过来。

不到一个月,公司的材料组就组建起来了。

公司去年就下订单购买的实验设备也陆续到位,宋新民带着他的组员们投入到研发工作中去。

说实话,这种完全由自己掌握话语权的感觉实在太好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不需要跟校领导三番五次打太极,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本来他对离职还有些犹豫,所以只是停薪留职,现在他已经开始考虑,不回去教书了,以后就在旻西干了。当然,也要干出成绩来才行。

也是2003年,远冬带领的CPU组终于做出了成绩。

碍于当前的软件限制,旻西的CPU做了两手准备:一手是采取稳妥的X86架构,跟英特尔购买了专利使用权,这是因为当前市面上主流的电脑软件系统Windows只兼容X86架构,就是刚刚出成绩的这个;一手则用的是自行设计的MXY架构,这个目前为止还没完成,是他们接下来要做的重点工作。

我国的计算机产业起步晚,等到加入这个行列的时候,欧美各国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甚至都形成了固定且庞大的生态系统。

中国是后来者,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打不过就加入,这就永远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另一种就是咬着牙死命扛,用尽一切办法搞出自己的生态系统来,不仅要做硬件,还要自己做软件,等到自己的生态系统建立起来,有一定的影响力了,并且影响到它的利益了,对方才有可能开放系统,想办法与你兼容。

很显然,第二条路难走的程度,比第一条难十倍百倍不止。但纵使这样,他们还是要想办法自己弄,不仅是因为自己要争口气,从更深层的网络安全角度出发,我们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网络生态系统。

旻西现在做的还是硬件,他们公司很少涉猎软件,也就是说,跟MXY架构的CPU兼容的系统还完全没有着落。

也不是他们不想做,但晏旻觉得,缺什么就要自己动手去弥补起来的时代应该要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应该也要像美国那样,通过多方合作一起来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