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1 / 3)

钟数右手捏着手机一角,将斜对角抵在左手掌心,一边旋转一边笑到:“没啊,乔姐有活动?”

对方偷偷瞥了下左右,凑近压低嗓音道:“带你去吃个饭,不想喊 Rock,这不算违规吧?”

“好啊。”钟数潇洒地一抬下巴:“管他违不违规呢?我去!”

比起任青轩这种移栽植物,人家乔姐可谓是 24k 纯正本地人,带钟数去的潮汕菜馆藏在时装城附近的小巷子里,这里犬牙交错,人流如织,别说四个轮儿的小轿车了,就连俩轱辘的自行车也得老老实实地停下来推着走。

一行人把车停在外面的大马路上,下了车步行进去。

钟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侧身,让过一个挑扁担叫卖牛轧糖的小贩,回头冲乔姐笑到:“我都不知道这里晚上还有夜市,怪不得这么热闹。”

“因为这前面有个小学。”乔姐解释说。

“真的假的?”往前走了大约 50 米,钟数还真看见了一所小学,校门口挂着“xx 镇中心小学”的黄铜色立式牌匾,铁质大门顶端做成尖栅栏模样,隔着操场抬头一望,主体教学楼的外立面仍旧保留着二十一世纪初的建筑风格,贴着小片的矩形白瓷砖。

“我小时候就在这里上学。”乔姐站到她身边,充满怀念地开口。

“它和你小时候的样子比起来,变化大吗?”钟数预设的答案是没怎么变,结果乔姐点点头道:“变化太大了。”

乔姐:“我小时候,操场不是现在这种塑胶跑道,那时候哪儿有塑胶啊?根本连跑道都没有,操场就是一大片空地,下了雨地上到处是小泥坑,上学能蹚两腿泥。那时候也没有图书馆,语文老师建议大家每人捐几本课外书,就在教室后面办一个图书角,结果有捐报纸的、有捐旧课本的、还有把自家电话本拿来滥竽充数的……”

钟数听得津津有味,追着问:“后来呢?”

“后来被家长发现,挨了顿揍,又灰溜溜地把他们家电话本领回去了。”乔姐想起往事,笑容格外生动:“你们这么大的孩子没经历过那个年代,那时候比起物质上的短缺,文娱生活的匮乏才是更突出的,举个例子吧,我小时候梦想当歌手,可我第一次听到真正的流行乐还是从英语老师的磁带机里,她给班上同学们放《我心永恒》……那时候 mp3、mp4 还在娘胎里没孵出来呢,更别提智能手机,想攒钱买个随身听,可商场货柜里的随身听贵得快赶上当时的房价了,夸不夸张?”

“夸张……然后呢?”

“那时候咱们停车的那条路还很窄,没有红绿灯。”乔姐转过身抬手示意了一下她们进来的方向,“但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多,讲外地方言的、讲英语的、讲日语的、讲韩语的,你敢相信吗?就这么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你在地球仪上扒着缝儿都找不到的地方,竟然汇集了四面八方来的、数以万计的流动人口,几乎每个月,我都能听说哪儿哪儿新成立了一个什么公司,新建了一个什么厂,实不相瞒,你们这个显示屏厂也是那时候建起来的,当初规模算大的,第一批招工的时候辉煌的很呢!”

身边的人群仍在流动,钟数听入了迷,原地等着乔姐后边的话。

“那是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西方人有句话说得好啊,叫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可是这里”乔姐伸出手来,食指向下画了个圈,意味深长地说:“这里是在二十年间改头换貌、从无到有,诞生了一系列的工业上下游组织,你身上穿的、手里用的,小到发卡,大到家电,几乎全都跟随这里的产业链进行过一次又一次迭代升级,你不觉得特别震撼吗?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活变迁史,恰好也就是一部制造业的发展史。”

“所以乔姐,这是你在制造业工作了半辈子的原因?”